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新课程历史学业评价浅探

发布时间:2017-05-23 08:26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历史学业评价浅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学业评价,又称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业成绩的评定。它以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点为标准,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和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它对新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国现行学业评价中的不足与局限,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新学业评价体系。 在重视人才培养的现在,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一个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重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及多样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是摆在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 应该如何反思传统课程评价的成败得失?应该如何建立发展性的新学业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该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详细考察近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动态的眼光分析比较了几种颇具代表性的教育评价观点和模式,以探究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总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尝试建立一种科学且可行的、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业评价体系。文章通过三个部分进行探讨和研究: 本文的第一部分,简要阐述西方课程评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国内关于学生学业评价的内涵和评价的原则、方法、手段和标准。 随后,结合教育现状简略剖析我国传统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反思传统教育评价的缺陷与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最后,借鉴新课程改革中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提出关于学生学业评价的独到看法和认识,为构建、完善适合自身学情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本论文阐述东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嬗变,以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眼光来全面地加以考察、探究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通过学习并借鉴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精华,深刻反思课程评价的成败得失,结合学业评价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提出适合自身学情特点的学业评价方法和手段,建立完整、可行、实用的学业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业评价 评价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0-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9
  • (二) 国外关于学业评价的文献综述9-11
  • 1. 国外泰勒等教育家的评价理论9-10
  • 2. 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评价观10-11
  • (三) 国内学生学业评价的相关理论11-13
  • 1. 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11-12
  • 2.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12
  • 3. 学生学业评价的手段12-13
  • 一、历史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3-18
  • (一) 历史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13-15
  • 1. 评价内容侧重于知识考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13
  • 2. 评价方法追求数量化,缺乏人性化13-14
  • 3. 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突出,忽视对学生的导向与激励14
  • 4. 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过于片面狭隘14-15
  • 5. 评价重心倾向于结果15
  • (二) 历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15-18
  • 1. 以高考的选拔功能为指导的评价目标的影响15-16
  • 2. 以前苏联教育教学理论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16
  • 3. 单一、急功近利的评价取向的影响16-18
  •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对策18-31
  • (一) 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方法18-29
  • 1. 建立历史学习档案袋,记录学习过程及表现18-20
  • 2. 课前演与讲20-22
  • 3. 历史学习小论文22-23
  • 4. 历史选修课及校本教材开发23-24
  • 5 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开展24-25
  • 6. 历史测验——终结性学习成绩测评25-26
  • 7. 学生自我评价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判断26-29
  • (二) 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29-31
  • 1. 正确把握学业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的本质特征29-30
  • 2. 设计出简便有效的实施方案30
  • 3. 过程性评价要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0-31
  • 小结31-32
  • 致谢32-33
  • 参考文献33-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y嚰蚊,

本文编号:387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387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e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