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李埏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7 05:02

  本文关键词:李埏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李埏(1914-2008),字子沂,号幼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学科开创者。他在中国古代史、中国经济史、中国商品经济史和中国土地制度史上均有很深的造诣;在土地所有制形态、古史分期、农村公社以及地主阶级划分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中国土地国有制和西周封建论的重要代表。他深刻分析和揭示了商品经济史的历史地位,第一次将土地制度史与商品经济史进行了有机结合,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还在“云南地方经济史”、“唐宋货币经济”、“重农抑商”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学问上,他思维严谨,重史实,不盲从,不轻信,强调学术独立,一直遵从“治史明义”、“通史致用”的治学标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治学的典范。本文主要围绕李埏的重要学术论著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访谈研究法等方法,以李埏先生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为基础,将其学术成就置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中进行分析,详尽剖析李埏先生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的学术思想及其贡献,用辩证和历史的眼光审视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力求客观、完整、全面地展示李埏先生学术思想、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李埏先生“厚重、通达、博雅”的学术风格,“一体两翼,一核多点”的学术思想体系架构和“五个结合”的学术研究特点。第一章属于导言部分,论述了关于经济史学泰斗李埏的求学之路,关于李埏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价值,目前国内外关于李埏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阐述了李埏史学思想体系的渊源与基本架构。论文首先对李埏的学术发展按照时间关系进行分期研究;既而指出名师指引开启学术研究之路、马克思主义指引、实践经历丰富学术内涵是他学术思想的成长渊源;“一体两翼、一核多点”是其思想体系基本架构,即: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主体,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商品经济史是其学术研究的两块基石,货币问题研究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和核心,学术思想多点延伸结硕果;本章还对其史学思想体系的“两翼”进行了剖析,即:“多种形态并存说”: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研究的重大突破,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并对古史分期与中国封建地主制研究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开拓与奠基”探讨了李埏关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思想的研究。其凭借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史实的娴熟把握,从货币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史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对唐宋货币史和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史的发展历程进行探析,成功解决了交子起源和兑界的悬案,成为学界推崇的重大成果;他纠正了学术界中对商品经济史的片面认识,将货币形态与货币流通、商品经济发展与土地制度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考察和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大门,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路径。第四章“开新与成熟”论述了李埏对土地制度史的研究。李埏在土地所有制、古史分期、商品经济等重要问题的见解上独树一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是学界公认的中国土地国有制和西周封建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被尊称为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本章详细分析了他研究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多种土地所有形态之间矛盾运动的丰富内涵,探究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貌、特征及历史渊源。首次从理论上对土地国有制、大土地占有制和大土地私有制三者作了科学的区分,并深刻分析了土地国有制及其与地理环境、中央集权与农民大起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大土地所有制、大土地占有制、小土地所有制和残余的村社所有制多种形态并存,互为消长,组成了我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矛盾运动规律。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五章深入探析了李埏的治学思想及教育理念。在对其多年学术和教育实践成果分析基础上,对其“古今结合、史论结合、人我结合、文思结合、道法结合”的学术研究特点进行分析。独立思辨的学术品德,充分占有史料与重视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严谨细致的学术作风,始终饱满的学术热情使他成为古代经济史学科的学术大家。他秉承教书育人的“公孙树”精神,“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他关心学生生活,与学生做朋友;既重视总的指导原则、又重视具体过程的指导方法形成的培育学生的风格,使其成为受人尊重、爱戴的师者。李埏做人、治学、育人的方式方法和高尚的学术、教育品格已成为云南大学师生的楷模,他在学术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及育人实践已经成为云南大学之所以成为名校的重要支撑,他的治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已成为云南大学文化底蕴的重要内容,感染了一届又一届学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诸多弟子皆属一时之秀,成为知名学者。李埏由此成为受人推崇,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名师。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中国的经济史学研究,已经走过100多年历程,出现了一大批颇具代表性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成绩斐然,令世人瞩目。李埏属于造诣颇深的代表性人物。除了在学术方面的造诣,他在教育理念上的贡献也值得后人遵循和学习。研究李埏的学术成就、育人理念、治学思想和方法,对其治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学术成果有更深入的认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研究和传承,启迪后人在人品、道德、文章等方面向李埏看齐。从中寻找研究经济史学的路径,创新研究思路,也能更好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源泉,汲取思想智慧和人生启迪。
【关键词】:李埏 商品经济史 土地制度史 治学思想 教育理念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092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6
  • 第一章 导言16-28
  • 第一节 李埏的问学之路16-19
  • 第二节 李埏的研究价值19-22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现状22-25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25-28
  • 第二章 李埏史学思想体系的渊源与架构28-63
  • 第一节 李埏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28-35
  • 一、李埏学术发展分期28-29
  • 二、李埏史学思想的形成渊源29-35
  • (一) 名师指引开启学术之路29-32
  • (二) 马克思主义指导走上学术大道32-34
  • (三) 实践经历丰富学术内涵34-35
  • 第二节 “一体两翼、一核多点”的思想体系基本架构35-41
  • 一、“厚重、通达、博雅”的学术风格36-37
  • 二、“一体两翼,一核多点”的学术思想体系架构37-41
  • (一) 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主体37-38
  • (二) 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商品经济史是两大主要成果38-39
  • (三) 货币问题研究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和核心39-40
  • (四) 学术思想多点延伸结硕果40-41
  • 第三节 李埏史学思想体系“两翼”简论41-63
  • 一、“多种形态并存说”: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研究的重大突破42-49
  • (一) 土地国有制的理论探讨42-44
  • (二) 关于土地国有制史的研究44-45
  • (三) 土地所有制变化发展的研究45-46
  • (四) 关于井田制的研究46-47
  • (五) 关于农村公社的剖析47-48
  • (六) 农村公社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探究48-49
  • 二、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49-58
  • (一) 唐宋货币形态研究49-50
  • (二)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追溯50-51
  • (三) 商品经济的两个高峰51-52
  • (四) 中国古代商人阶级的兴起52-54
  • (五) 《史记·货殖列传》文本研究54-55
  • (六) 把商品经济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加以认识55-58
  • 三、古史分期与中国封建地主制研究58-63
  • (一) 西周封建论58-59
  • (二) 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发展研究59-63
  • 第三章 开拓与奠基——李埏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思想的研究63-89
  • 第一节 以货币问题为核心的商品经济史研究63-74
  • 一、唐宋货币发展体现商品经济水平63-68
  • (一) “钱帛兼行”探源63-65
  • (二) 唐代“钱帛兼行”研究65-66
  • (三) 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66-67
  • (四) 北宋楮币发展67-68
  • 二、四川交子和东南会子起源及兑界68-71
  • (一) 四川交子起源分析68-70
  • (二) 交子兑界考70
  • (三) 东南会子起源探析70-71
  • 三、货币形态变化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71-73
  • (一) 货币形态的变迁71-72
  • (二) 货币形态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程度72-73
  • 四、李埏之后的货币发展史研究73-74
  • 第二节 商品经济、封建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史融合74-84
  • 一、经济史研究在史学中的地位74-77
  • 二、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辨析77-79
  • (一) 商品经济推进社会变革77-78
  • (二) 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高峰探讨78-79
  • 三、商品经济和土地制度演变的关系辨析79-83
  • (一)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曲线79-80
  • (二) 农村公社存续的决定因子80-81
  • (三) 商品经济促进地主阶级产生和更新81-83
  • 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史后续研究与发展83-84
  • 第三节 商品经济高峰期的社会变迁与特征——李埏关于《史记·货殖列传》的研究84-89
  • 一、《史记·货殖列传》时代特征分析85-86
  • 二、中国古代商人阶级的兴起86-89
  • 第四章 开新与成熟——李埏关于土地制度的研究89-121
  • 第一节 “多种形态并存说”开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研究新篇89-102
  • 一、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其他土地占有形式辨析90-92
  • (一) 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土地占有制之别90-91
  • (二) 大土地所有制与大土地占有制差异91-92
  • 二、封建土地国有制溯源及盛衰92-97
  • (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渊源探析93-94
  • (二) 封建土地国有制盛衰研究94-97
  • 三、土地国有制是影响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王朝发展的核心要素97-99
  • (一) 自耕农的多寡和景况的好坏影响封建国家兴衰98
  • (二) 自耕农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98-99
  • 四、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99-100
  • 五、“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后续研究及对李埏的承继100-102
  • 第二节 殷商奴隶制走向西周封建制根本动力研究102-107
  • 一、二重属性过渡社会形态的农村公社102-103
  • (一) 农村公社概念辨析102-103
  • (二) 农村公社构成特殊过渡时期的原因探析103
  • 二、商周社会主要矛盾及封建制产生103-105
  • (一) 商周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间的阶级矛盾103-104
  • (二) 封建制产生于灭商之前的周104-105
  • (三) 商朝是未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社会105
  • 三、奴隶制过渡问题的后续研究105-107
  • 第三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亡盛衰研究107-114
  • 一、农村公社存续的决定性因素探析107-109
  • (一) 农村公社是公私兼具的“二重性”社会结构107-108
  • (二) 农村公社是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必经阶段108
  • (三) 经济形态和所有制对农村公社存续的影响108-109
  • 二、西周不发达商品经济与农村公社共存109-111
  • (一) 井田制与农村公社具有相同特点109-110
  • (二) 西周商品经济的微弱不足难以解体农村公社110-111
  • 三、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井田制瓦解111-113
  • (一) 布币刀币的出现预示井田制农村公社衰亡111-112
  • (二) 铁农具生产的增加引起农村公社质的变化112
  • (三) 商鞅变法宣告井田制农村公社的解体112-113
  • 四、农村公社问题的后续研究113-114
  • 第四节 土地所有制和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114-121
  • 一、地主作为一个阶级的本质特征115-116
  • 二、商品经济发展是地主阶级产生的前提116-117
  • 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主阶级发展117-118
  • 四、相对稳定存在的地主阶级及其更新118-119
  • 五、有关地主阶级研究的深入119-121
  • 第五章 李埏的治学思想及教育理念121-159
  • 第一节 “五个结合”:李埏治学从教的思想内涵121-131
  • 一、古今结合122-123
  • 二、史论结合123-125
  • 三、人我结合125-126
  • 四、文思结合126-128
  • 五、道法结合128-131
  • 第二节 学术研究成果体现的思想体系131-146
  • 一、“通史致用”与“治史明义”132-135
  • (一) 强调历史尤其商品经济史的作用133
  • (二) 将问题放到历史发展中研究133-134
  • (三) 从历史研究中寻找现实关怀134-135
  • 二、独立思辨的学术品德135-138
  • (一) 勇于创新,开创多领域先河135-136
  • (二) 不轻信,不盲从,追求真理136-138
  • (三) 尊重科学,敢于“自我否定”138
  • 三、充分占有史料与重视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治学方法138-141
  • (一) 充分占有史料,见前人之所未见139-140
  • (二) 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140-141
  • 四、甘冒不韪,承认历史局限性141-142
  • 五、严谨细致的学术作风142-143
  • 六、理论付诸实践,恭敬桑植服务发展143-145
  • 七、始终饱满的学术热情145-146
  • 第三节 教育理念的实践和延伸146-159
  • 一、无私“公孙树”146-148
  • 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两因原则”148-150
  • 三、言传且身教150-152
  • 四、与学生为友152-153
  • 五、重视具体过程153-156
  • (一) 独立思考,“一问三不答”153-154
  • (二) “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154-155
  • (三) “博与精”155-156
  • 六、余音绕梁,桃李成蹊156-159
  • 余论159-163
  • 参考文献163-173
  • 科研成果173-175
  • 致谢175-177

  本文关键词:李埏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8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488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