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史学南派”: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历史学科的学术认同与“学派”分际

发布时间:2017-06-27 12:05

  本文关键词:“史学南派”: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历史学科的学术认同与“学派”分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的文史学术界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以"新"、"旧"为重要分野。其中,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多被视为南方"旧学"的重镇。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东南大学改组为国立中央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该校史学系的师资结构大有调整,学术风格也有很大变化。但在这些变化的背后,系内主要教授都存"史学南派"的认同。这种认同并不源于初始期间的"疑古/信古"或"科学/人文"之争,而更多地落实在"学术传统"的延续性上。"学派"的分际更多地表现本学科欲在学界独树一帜、与他人立异的层面上。同时,现实权力之争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民国时期 中央大学 历史学科 学派 学术认同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1923年,尚为大学历史系学生的陈训慈提及当时学术界的一个明显倾向:“耆学宿儒往往与新进学者各不相谋。又因地域之暌隔,而各地学者常不能共通声气”,这实乃“不幸之现象”。①以上所言,治学取向的“新旧”和地域上的“南北”成为判断是时学术派分的标尺,这不仅是各地学者“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2 桑兵;;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J];近代史研究;2008年05期

3 蒋宝麟;;文学·国学·旧学:民国时期的南方学术与学派建构——以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中文系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4 忻平;治史须重考据 科学人文并重——南加利福尼亚州何炳棣教授访问记[J];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5 周文玖;;朱希祖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J];史学史研究;2013年04期

6 郭金海;;1940年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员的选举[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04期

7 蒋宝麟;;中央大学建校与“后革命”氛围中的校园政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2 周雷鸣;陈独秀与光复会关系考述[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3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4 郭若平;;意义的赋予:时势转移与“五四”话语的演变[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5 吴元康;;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6 胡晓;;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7 霍明琨;;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8 吴怀祺;;时代的期待与史学的自觉[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9 沈寂;;章太炎与端方关系案[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10 卢东兵;;《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树增;;《左氏春秋》“史”、“传”考辨[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2 单周尧;;《春秋左传读叙录》的评价问题[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付清海;;论光复会的瓦解及对民初政治的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4 张学继;;探索体国经野之方略——110年来有关我国一级政区改革方案评议[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5 沈建中;;孙中山与青天白日旗——从革命理想到政治图腾[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段晓华;畅洪f;钱超尘;张其成;;章太炎医学思想师承渊源[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研究的不足与展望[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9 潘光哲;;“华盛顿神话”在晚清中国的创造与传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10 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存秀;城市之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10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运元;章太炎与湖南省宪运动[D];湘潭大学;2010年

2 徐雯雯;李瑞清年谱[D];南昌大学;2010年

3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欢欢;“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熊辉;怀化地区侗族与苗族传统聚落风土环境景观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7 兰波;中国传统相学及其近代化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永兴;《陔馀丛考》与《日知录》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亮;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剑;1940年的中央研究院院长选举[J];档案与史学;1999年02期

2 陈宝云;;《史地学报》及其群体与《学衡》之关系的探讨[J];东方论坛;2007年06期

3 许小青;;论东南大学的国立化进程及其困境(1919-1927)[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4 张瑾;抗战时期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8年02期

5 许小青;;从“国学研究会”到“国学院”——东南大学与20年代早期南北学术的地缘与派分[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张剑;;中国学术评议空间的开创——以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为中心[J];史林;2005年06期

7 张峰;;治史理念与学术分野——以明成祖生母问题的争论为中心[J];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8 左玉河;;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及其学术指导功能[J];史学月刊;2008年05期

9 周文玖;;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J];史学史研究;2006年01期

10 贺昌盛;;现代“国学”:命名及其功能——国学之现代性研究[J];学术月刊;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玲;李禹阶;;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刍议[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07期


  本文关键词:“史学南派”: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历史学科的学术认同与“学派”分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9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489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c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