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陈寅

发布时间:2017-07-06 04:02

  本文关键词: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疏证


  更多相关文章: 陈寅恪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 疏证


【摘要】:陈寅恪1931年发表的《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责任》一文,尽管常被学界引用,但此文言简意赅,实值得仔细研究。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是国民政府北伐之后将清华从一所民国初年成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一所国立大学,学校的制度和学科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陈寅恪此文正反映了这一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学术的反思和对清华发展的总结与期待。一方面,陈寅恪在到清华任教多年之后,其背负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使得他非常看重民族与学术的独立;另一方面,他又不忘以他在海外游学多年的观察来评判中国学术过去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中所存在的得失,对中国学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反思性看法。
【作者单位】: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
【关键词】陈寅恪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 疏证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一、引言陈寅恪在1931年5月出版的《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发表了《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虽然不是一篇很正式的讨论学术现状的文字,但反映了陈寅恪当时对学术现状的一般观感。此文虽短,但蕴涵内容相当丰富,不仅可以从中看出陈寅恪对当时学术之观察,更对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兵,林悟殊;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2 蔡鸿生;陈寅恪史学的魅力[J];学术研究;2000年12期

3 李媛媛;也谈陈寅恪的"恪"的读音[J];文史杂志;2000年05期

4 马晓丽;略谈陈寅恪的友情[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郭祝崧;我所知道的陈寅恪之“恪”的读音[J];文史杂志;2001年05期

6 吴小龙;;陈寅恪的历史悲情[J];博览群书;2001年05期

7 张芙鸣;真的陈寅恪——兼及传记与年谱在当代文化中的境遇[J];书屋;2002年11期

8 冉黎诚;陈寅恪预书挽夫人联[J];文史杂志;2002年05期

9 刘克敌;20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刘浦江;正视陈寅恪[J];读书;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可先;;陈寅恪与20世纪学术[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2 张效霞;;坚守中医阵地的陈寅恪[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耿波;;陈寅恪“了解之同情”说的对话潜蕴[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4 武守志;;史学三家议[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阮堂明;;陈寅恪的李白观述论[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梦溪;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记者 郑天虹;广州: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故居修复开放[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文化贵族的光芒——读《陈寅恪家世》[N];人民公安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吴波 通讯员 柏峰;莫使陈寅恪被“非学人化”[N];广州日报;2010年

5 黄燕凤;争陈寅恪故里不如学大师精神[N];广州日报;2010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蒲荔子;陈寅恪:剩有文章供笑骂[N];南方日报;2010年

7 刘英红 (科学出版社);陈寅恪:高标人格特质和学术坚守[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8 徐行;陈寅恪与唐{|的“四等”爱情[N];新金融观察;2012年

9 宗亮;竺可桢与陈寅恪的交往细节[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存磊;竺可桢与陈寅恪的交往[N];深圳特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栗辉;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业业;陈寅恪“以诗证史”方法探讨[D];山东大学;2013年

3 张彩霞;生命与教育的相互生成:以陈寅恪为中心的阐释[D];河北大学;2012年

4 戴旭旺;抽象理想[D];苏州大学;2009年

5 李天星;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陈姝妤;论陈寅恪的文学阐释学[D];厦门大学;2014年

7 朱春龙;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陈寅恪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8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524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24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