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翦伯赞与傅斯年的史料观及其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14:17

  本文关键词:翦伯赞与傅斯年的史料观及其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翦伯赞 傅斯年 新史学 史料观 史论 比较研究


【摘要】:“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学术思想界百家争鸣,这为各种各样的史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代表之一的翦伯赞与“史料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傅斯年,在这一时期都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在坚持“新史学”所倡导的史学研究原则的基础上,翦伯赞与傅斯年分别从史论和史料的角度出发,对二十世纪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现代的传承与诠释。作为“史观派”中非常重视史料的翦伯赞,与“史料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傅斯年,其成长与求学经历有着相似之处——两人均成长于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养成了热爱史学的学术爱好。同时,他们都生于清末民初这一新旧历史转折时期,这为两人的学术思想的敢于求新提供了时代条件。再者,两人均有着赴国外求学的教育经历,这种求学经历对于两人的史学思想以及史料观的形成具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的中国史学界,对于翦伯赞与傅斯年的史料观的比较研究,还是缺乏的。通过对翦伯赞与傅斯年的史料观展开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两人史学思想的认识,还可以为我们从史论和史料这两个角度重新认识历史提供一定的帮助。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学术界关于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介绍。通过学术界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关于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的比较研究这一问题上,还是比较缺乏的。是以,展开关于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的比较研究,对于加深我们关于两人史料观的认识以及理性看待史料与史学的学理性方面的关系问题,都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史学发展变化的几个特点,这是为了阐述翦伯赞与傅斯年的史料观在中国传统史学的学理性方面的传承和延伸。第二章与第三章论述了翦伯赞与傅斯年的史料观的主要内容。翦伯赞与傅斯年不仅从中国传统史学中吸取了有益成分,如重视考据、辨伪、训诂等工作,还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一些先进学术与思想,诸如马克思主义史学、语言学、文字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对这些学科的综合运用,是两人能够在史学研究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另外,两人在关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实践运用等方面也各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第四章则侧重于对翦伯赞与傅斯年的史料观进行系统的比较并分析其异同及其原因。两人均重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重视实物史料以及对于史料的辨伪。另外,他们在关于史料的搜集、史料辨伪、研究方法与运用等方面又有着各自的见解。出生于清末民初这一新旧交接的大时代背景,出生于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并且自幼热爱史学、中西方与新旧教育交互影响的求学经历、重视新史学对于史料研究的指导作用,使得两人的史料观具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此外,受各自不同的学术理念、哲学观以及政治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两人的史料观又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五章主要研究翦伯赞与傅斯年两人史料观影响下的史学成就与史料观的学术影响。通过前文对于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的论述以及比较研究,可见两人的史料观既有中国传统史学的因素和特征,又吸收了近代西方新史学的学术理念与因素。他们的史料观对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关于史料与史学的关系这一问题方面。因此,系统和深入研究两人的史料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翦伯赞 傅斯年 新史学 史料观 史论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0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8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11
  • 二、研究现状11-16
  • (一) 翦伯赞史料观12-13
  • (二) 傅斯年史料观13-14
  • (三) 关于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的评价14-15
  • (四) 关于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的比较研究15-16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6-18
  • 第一章 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与史料观念变革18-24
  • 第一节 新史学思潮的兴起18-20
  • 第二节 新史料观的出现与变革20-24
  • 第二章 翦伯赞的史料观思想渊源与主要内容24-39
  • 第一节 翦伯赞史料观思想渊源24-26
  • (一) 中国传统史学的熏陶24-25
  • (二) 西方近代学术思想的影响25-26
  • 第二节 史料观的主旨、史料的定义和分类26-30
  • (一) 唯物主义的史料观原则26
  • (二) 史料定义与分类26-30
  • 第三节 史料的搜集和整理30-33
  • (一) 史料搜集30-31
  • (二) 史料的整理31-33
  • 第四节 史料的辨伪与考订33-36
  • 第五节 史料的运用36-39
  • 第三章 傅斯年史料观的思想渊源和主要内容39-52
  • 第一节 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史料观39-41
  • (一) 深厚的家学渊源39
  • (二) 西方近代科学及方法的影响39-41
  • 第二节 史料观的主旨、史料的定义与分类41-45
  • (一) 实证主义的绝对客观史料观41-42
  • (二) 史料的定义与分类42-45
  • 第三节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45-49
  • (一) 组织团体进行史料搜集45-47
  • (二) 扩充传统史料的范围47
  • (三) 重视考古工作47-48
  • (四) 对史料进行反复比较48-49
  • 第四节 史料的辨伪与考订49-52
  • 第四章 翦伯赞与傅斯年的史料观之比较研究52-70
  • 第一节 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的共同点52-61
  • (一) 对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给予高度的重视52-53
  • (二) 重视实物史料的史学价值53-57
  • (三) 主张史料辨伪和考订57-61
  • 第二节 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的不同点61-68
  • (一) 史料搜集与扩充的范围不同62-63
  • (二) 史家与史料的互动程度不同63-64
  • (三) 史料研究方法不同64-67
  • (四) 史料的实际运用不同67-68
  • 第三节 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异同原因探析68-70
  • (一) 相似的成长与求学背景68-69
  • (二) 现代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69-70
  • 第五章 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影响下的史学成就和影响70-75
  • 第一节 史料观影响下的史学成就70-71
  • (一) 翦伯赞史料观影响下的史学成就70-71
  • (二) 傅斯年的史料观影响下的史学成就71
  • 第二节 翦伯赞与傅斯年史料观的影响71-75
  • 结语75-77
  • 参考文献77-82
  • 致谢82-83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鄢烈山;想起了翦伯赞的“让步政策论”[J];文史天地;2004年12期

2 张传玺;;《翦伯赞全集》书目解题[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5期

3 张惠芝;;《翦伯赞全集》责编的话[J];出版史料;2009年01期

4 靳树鹏;;翦伯赞现象[J];同舟共进;2013年04期

5 李洪林;;翦伯赞同志十年祭——驳戚本禹对翦伯赞同志的诬陷[J];历史研究;1978年09期

6 潘缉贤;翦伯赞复冯玉祥的信[J];历史档案;1981年01期

7 张会成;;桃花源里傲霜梅——缅怀翦伯赞教授[J];中国民族;1984年08期

8 张传玺;翦伯赞革命文史生涯录[J];新文化史料;1997年03期

9 邵承凡;;回忆我的老师——翦伯赞[J];湖南教育;1987年09期

10 张传玺;翦伯赞冤案的形成和平反[J];纵横;1998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东发 陈光中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燕南园64号的翦伯赞故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田居俭;翦伯赞的文笔[N];光明日报;2005年

3 李红岩;翦伯赞的批评:“玄学化”与形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郑起东;关于翦伯赞的“让步政策”论[N];北京日报;2010年

5 木兵;翦伯赞:国共谈判的牵线人[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张传玺 北京大学历史系;翦伯赞与新中国历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韩冬;翦伯赞 一化良史的风骨[N];常德日报;2011年

8 张传玺;翦伯赞对中国新史学的贡献(节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刘大先;翦伯赞:常德走出的维吾尔人[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记者 姚瑶 韩冬 通讯员 程光明;13名优秀教师每人重奖10万元[N];常德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金金;翦伯赞与傅斯年的史料观及其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2 单凤娟;翦伯赞的史料观及方法论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启玩;翦伯赞的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齐佳璐;翦伯赞对中国史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敏;论翦伯赞的史料学思想[D];兰州大学;2007年

6 苏敏;翦伯赞史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26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26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4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