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史学到新民族主义史学——略论宋学影响下的民国史学主流
本文关键词:从新史学到新民族主义史学——略论宋学影响下的民国史学主流
【摘要】:由新史学发展为新民族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在抗战时期受宋学尤其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民初史学家通过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与浙东史学的价值。"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史学家发扬宋学、浙东史学精神,注重事功,经世致用,投身学术抗战,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其代表作为陈垣撰著的《通鉴胡注表微》。新史学发展有两条线:一是以梁启超、何炳松、蒙文通为代表,由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一是以王国维、陈垣、陈寅恪为代表,由历史考证通义理,进而转向宋学。两条线于抗战时期合一,形成了新民族主义史学。抗战胜利后,新民族主义史学融入马克思主义史学。由新史学而新民族主义史学,又由新民族主义史学而马克思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发展变化的路径。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新史学 新民族主义史学 宋学 浙东史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项目号:11&ZD109)“民国卷”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引言由新史学发展为新民族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宋学特别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下完成的。新民族主义史学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新史学家群体竭尽心智,继承、发扬宋学与浙东史学的精神,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荣;读《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达敏;;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张凯作;;朱子理学与古典儒家礼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允春喜;;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允春喜;;个人主体性的彰显与弘扬——王阳明心学的政治哲学解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李海燕;;论阮元在文献纂刻方面的成就[J];图书与情报;2008年02期
7 韩荣钧;;扬州学派代表人物略论[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郗韬;;求名立言意识下的清诗流派[J];武陵学刊;2012年02期
9 陈春华;;清代书院与乾嘉汉学的发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陈萍萍;康有为救世思想中的伦理回归[J];船山学刊;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丽珠;;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爱平;;略论全祖望对黄宗羲学行的表彰与传承[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林乐昌;;王阳明的讲学生涯和社会教化使命[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乐爱国;;论朱一新对程朱理学的推崇[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法周;;惠栋与清代学术[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6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杨琥;;戊戌时期章太炎尊荀思想及其中西学术渊源[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史振卿;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宇;近代孔教思潮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马丽敏;俞樾文学创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彭昊;曾国藩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年
10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邓万学;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海霞;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菅广慧;四库馆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赖尚清;儒家“道问学”传统的新典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国凤;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及其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8 熊文明;宋初儒学道统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汤佰会;《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孟子》提要[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南;宋翔滙年媆[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志诚;;近期史学动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2 刘修明;;新时代和新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1986年03期
3 胡逢祥;;何炳松与鲁滨逊的“新史学”[J];史学史研究;1987年03期
4 彭厚文;;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J];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03期
5 王晓毅;钱穆先生文化生命史观的意义——兼论史学的困境与出路[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1期
6 李勇;旧史学、新史学与史学的更新[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赵晓阳;西学传入与近代中国历史观念的创新[J];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2期
8 张宗华;刘夏蓓;;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当代西方史学的重大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9 雷戈;新与旧──历史学的两种可能性[J];社会科学家;1999年01期
10 张国祥,张平海;梁启超、鲁滨孙《新史学》之比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3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张丽珠;;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罗炳良;;应当切实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10 赵庆云;;论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杨;新史学鐞成就普通人的历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张小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李红岩;晚清“新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庞冠群;西方九位著名新史学家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王家范;“新史学”旨趣实践会通第一人[N];文汇报;2007年
7 湛晓白;“新史学”如何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开拓中国新史学的历史学系[N];新清华;2006年
9 许海云;西方史学的历史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夏明方邋(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感觉主义”的“盲人摸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8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9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3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4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5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秦天;经典的诞生[D];复旦大学;2009年
7 颜娜;梁启超史学认识论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俊;蒋廷黻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宋春霞;年鉴学派与西方史学科学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27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27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