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

发布时间:2017-07-07 15:06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


  更多相关文章: 通俗史学 新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20世纪上半期


【摘要】: “通俗史学”一词自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经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和采用。通俗史学是为了适应历史知识传播的需要,采用各种浅显易懂、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以达到普及历史知识的目的。对历史知识的加工改造,是在严格的历史学的规范下所进行的。史学是其本质特征,通俗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历史学家有两项任务,一是历史学的学术研究,二是历史知识的普及。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二者是同样重要的。而对于通俗史学的研究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实践意义。本文选择20世纪上半期的通俗史学为研究对象,对于这一时期的通俗史学进行初步的研究,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进行个案分析。 各章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通俗史学概论》,需要对通俗史学的内涵进行严格的界定以避免史学与文学相混淆。通俗史学的基本特征有二:科学性和通俗性。中国古代的通俗史学开端于宋,明代则是通俗史学发展的高峰时期。 第二章《20世纪上半期的通俗史学述论》,20世纪上半期的通俗史学,是新史学范式下的新型通俗史学,而历史教育的变革、白话文学的提倡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则对通俗史学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上半期的通俗史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历史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并且在编纂上有不少值得重视的特征。但是,这一时期的通俗史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缺陷和不足之处。 第三章《新史学范式下的通俗史学——以梁启超、吕思勉、顾颉刚、黎东方为个案》,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学家,大多都是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事历史知识普及工作,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梁启超、吕思勉、顾颉刚和黎东方可以看作是新史学范式下从事通俗史学工作的代表人物。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通俗史学创作》,论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通俗史学方面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一贯重视历史知识普及工作,并且编纂了许多通俗史学作品,对于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争取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通俗史学 新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20世纪上半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092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言11-14
  • 第一章 通俗史学概论14-41
  • 第一节 何谓通俗史学14-29
  • 第二节 中国古代通俗史学的发展历程29-32
  • 第三节 为何要研究通俗史学32-37
  • 第四节 通俗史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37-41
  •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期新型通俗史学的产生、类别、撰述特征和主要缺陷41-97
  •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期新型通俗史学产生的条件41-61
  •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期历史通俗读物的分类及简要介绍61-83
  •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期历史通俗读物的撰述特征83-92
  •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期历史通俗读物撰述的主要缺陷92-97
  • 第三章 新史学思潮影响下的通俗史学创作97-153
  • 第一节 梁启超历史知识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97-109
  • 第二节 吕思勉的通俗史学成就109-125
  • 第三节 顾颉刚的通俗读物出版活动125-137
  • 第四节 黎东方与“细说体”历史通俗读物137-153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通俗史学创作153-186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知识普及工作概述153-163
  • 第二节 范文澜、吕振羽对通俗史学的贡献163-171
  • 第三节 许立群的《中国史话》和胡绳的《二千年间》171-179
  • 第四节 吴晗的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述论179-186
  • 结论186-188
  • 参考文献188-195
  • 附录195-199
  • 后记1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华东;;梁启超与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黄悦;;神话历史:一个跨学科的新视角[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朱崇科;;扎根本土与自我表述——两本新马论著阅读笔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4 薛丽霞;;论乾嘉学派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J];快乐阅读;2011年13期

5 ;打造中华民族的“相册”——专访系列纪录片《甲子》制片人陈晓卿[J];中国电视(纪录);2009年04期

6 黄卫珍;;徐中舒与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和研究[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7 陈野;张勤;赵鹏团;;关于地方志书社会部类的学理剖析和实践探索[J];中国地方志;2011年07期

8 杨宗亮;;新传统史学认识论之检讨[J];西昌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9 邹兆辰;;开放与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10 周文玖;;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史学特点之比较及其学术关联[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2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家范;;历史检讨的视域及其多义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7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丽珠;;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萧默;;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之我见[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平;《新史学九十年》[N];南方周末;2004年

2 刘军;雅克·勒高夫:摆脱恐惧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新史学”之“新”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郑杨;新史学鐞成就普通人的历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张小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7 李红岩;晚清“新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庞冠群;西方九位著名新史学家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王家范;“新史学”旨趣实践会通第一人[N];文汇报;2007年

10 邸永君;关于中国新史学之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学;2006年

7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仲民;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3 常刚;梁启超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屠庭;梁启超之法史学述论[D];苏州大学;2008年

5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辛方;穷源竟委,易于不易[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秦天;经典的诞生[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崔璨;勒华拉杜里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30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30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7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