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史料笔记关于史书采撰的几点认识
本文关键词:宋人史料笔记关于史书采撰的几点认识
更多相关文章: 宋人史料笔记 史书采撰 史事选择 史料来源 采撰标准
【摘要】:宋人史料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多有关于史书采撰的认识。宋人强调历史撰述要记"大事",特别是那些关乎治乱兴衰、可以为后世所借鉴的重大事件。他们对史书资料来源的认识已较明确,认为修史当以官修的时政记、日历、起居注为主,私人记述为辅。在史料的取舍标准方面,宋人强调要选取那些符合"大义"的事例,反映出较为明显的理学思想的影响。
【作者单位】: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宋人史料笔记 史书采撰 史事选择 史料来源 采撰标准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如何看待史书采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史学批评的一个方面。唐代史学家刘知^~著《史通》,专有论《采撰》一篇,主要涉及的是史书应记何事,应以何种史料为依据,应遵循怎样的取舍标准等问题。宋人史料笔记中对此类问题有不少论述,对这些论述进行分析,可以丰富我们对宋代史学批评
【参考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炳良;;应当切实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瑞华;;小山、少游词采、词心比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张宝;;以宋词研究为例来理解“文化诗学”理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谢君;;晏几道、秦观词采比较[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3期
4 张筱兑;;论“三省归一”与南宋相权的膨胀——宋代文官集团研究系列[J];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06期
5 焦贻之;;论晏几道身上的“阿Q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诸葛忆兵;;论范仲淹承前启后的词史地位[J];河北学刊;2010年04期
7 谢君;;浅谈晏几道、秦观之词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卢衍盛;;张咏——宋初政治文化重建背景下的新型人格[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刁培俊;;宋朝的乡役与乡村“行政区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李光生;;宋代书院与语录体[J];兰州学刊;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小明;黔中王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张琴;胡宏“知言”哲学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马邦乐;北宋书画鉴藏风尚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殷慧;朱熹礼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沈华;近代观念之先声[D];苏州大学;2011年
9 戴金波;胡安国《春秋传》的王道思想[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刘克兵;朱熹知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利娟;谢良佐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徐榴;朱熹眼中的苏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正国;理学对宋代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万强;王安石的“性论”[D];兰州大学;2011年
6 张静;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的价值意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建;从士人心理变化看明代书法的发展脉络[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珏;南宋真德秀法律思想探微[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爽;宋代女子礼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冯程程;论《六一诗话》[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如雷;历史研究法刍议[J];河北学刊;198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世明;;《乌鲁木齐政略》史学评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3期
2 张固也;论《新唐书·艺文志》的史料来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3 穆渭生;;《高力士外传》史料价值述评[J];唐都学刊;2006年06期
4 何锡光;;唐代史馆的史料来源的常例和别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李宛荫;程田田;;明清史料的搜集与利用——以《王氏之死》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0年03期
6 纪德君;;《洪秀全演义》史料来源补考[J];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03期
7 陈博;从史料来源看《三国志·魏志》多回护的原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8 田广林;;《契丹国志·太祖述律皇后传》史源疏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2期
9 王刚;;道光《颍上县志》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1年11期
10 王刚;;《国朝典汇》(明太祖部分)史料来源及文献价值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相正;张剑光;;钱大昕研究两《唐书》的成就[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2 佟建荣;;宋夏沿边蕃部人口流动考论[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3 胡玉冰;;汉文西夏文献之特点及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4 向燕南;;王世贞的史学批评及其理论贡献[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拜根兴;;初唐将领王文度事迹考述——兼论唐与百济、新罗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6 李艳平;张惠芬;;浅谈基层气象台站史志编纂过程中的体会[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劳在今日,利在永远”——气象史志的积累与挖掘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杝磊;;唐玄宗迁居西内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8 张连伟;;《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冬石(书评人);民国史研究的新成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金林祥邋董美英;历史在对话中流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邱家和邋实习生 于晓芹;老油画收藏应该学术先行[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张秀平;陈书[N];今日信息报;2006年
5 李平;历史,毕竟不是小说[N];温州日报;2006年
6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正确对待历史和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吕培成 吴玲玲;《史记》研究的新开拓[N];光明日报;2005年
8 戴逸;以碑说史[N];人民日报;2000年
9 鲁静;共和国元帅的非常之路[N];人民日报;2007年
10 南开大学教授 常建华;从社会形态史到社会史[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塔娜;《青史演义》文献史科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娜日苏;莫日根葛根《金念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黄俊铨;禅宗典籍《五灯会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孙晓晖;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5 张居三;《国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玉春;大夏国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7 熊伟华;《隆平集》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董兴艳;《唐会要》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10 刘樦;释宝唱与《比丘尼传》[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维斌;《册府元龟》的撰修以及其中唐代部分的史料来源与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平;叶向高之《四夷考》及其史学价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哈斯;《皇明北虏考》史源及其史料价值[D];内蒙古大学;2007年
4 彭菊媛;《新唐书》“本纪”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唐黎明;《清波杂志》史料价值探微[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志杰;《南部新书》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佳男;《左传》成书年代问题的多视角考察[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皓彤;《饮膳正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邱立玲;《唐摭言》史料价值探微[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李晓丹;《封氏闻见记》史料价值考[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31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3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