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运的中西比较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23:05
本文关键词:杜维运的中西比较史学研究
【摘要】: 杜维运1928年生于山东省嘉祥县,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基础和坚实的英文功底,以及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在中西史学领域尤其是中西比较史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绩。杜维运通过中西史学比较,展现了中国史学的成就,并形成一套比较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旨在从杜维运比较史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掘出中西史学异同的成因及杜维运对此的把握;通过他对中西史学的定位和发展前途的展望,来体现其中西比较史学的范式;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在全球视野下比较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建构途径。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导论,首先概括了当代比较史学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杜维运史学研究的现状、杜维运的治学经历和本文写作思路四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杜维运的著述来看其在中西比较史学方面的实践工作,他在中西史学起源、中西史学原理创获、中西史学著述成绩的比较中彰显了中国史学的地位,体现出中西史学的共融共通。第三部分,通过杜维运的实践总结出其比较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他提出比较史学的定义,强调对史学思想的比较。在比较方法上,他以详实的例证为依托,在辩驳中进行比较,并把微观和宏观的研究方法融为一体。最后,通过将杜维运与彼得·伯克研究的对比发现,杜维运所着重关注的是中西史学的共性,而非差异性,而且其差异也只在于其共性的发展程度不同。正因如此,中西史学才能相通相融,从而构建真正的世界史学;而其相异的原因,也主要应从中西史学的起源和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去探索。
【关键词】:杜维运 比较史学 史学思想 彼得·伯克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061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7
- 一 导论7-14
- (一) 当代比较史学研究现状7-10
- (二) 对杜维运史学研究的现状10-11
- (三) 杜维运的治学经历11-13
- (四) 本文研究思路13-14
- 二 杜维运中西比较史学的实践14-22
- (一) 对中西史学起源的比较14-17
- (二) 对中西史学原理创获的比较17-19
- (三) 对中西史学著述成绩的比较19-22
- 三 杜维运中西比较史学的理论与方法22-28
- (一) 比较史学的定义23-24
- (二) 比较史学的价值24-26
- (三) 比较史学研究的态度、原则与方法26-28
- 四 与彼得·伯克的研究作比较(代结语)28-40
- (一) 关于进步观29-30
- (二) 关于时代错乱意识30-31
- (三) 关于史学中的个性问题31-32
- (四) 关于对认识论、历史理解的关注32-34
- (五) 关于史学家的客观性问题34-35
- (六) 关于用计量的方法研究历史35
- (七) 关于本土的文学类型对于历史书写的影响35-36
- (八) 关于对空间的独到见解36-40
- 参考文献40-44
- 后记44-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凡跃;中西历史观差异之管见[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夏祖恩;;中国史学刍议——兼及中外史学比较[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年06期
3 夏祖恩;孔子《春秋》与希罗多德《历史》比较论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4 李勇;多种维度与不同声音[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姜东光 ,万利生;论孔子与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治史态度及治史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6 孙晴;梁启超与鲁宾逊《新史学》“新”之相异原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黄敏兰;政治批判与学术建设——梁启超和鲁宾逊《新史学》的比较研究[J];世界历史;1993年03期
8 陈建平;;中西史学异同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05期
9 陈锐;章学诚与维柯历史哲学之比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10 陈锐;黄宗羲与黑格尔学术史观之比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本文编号:532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3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