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余英时“内在理路”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02:17

  本文关键词:余英时“内在理路”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余英时 内在理路 学术史 思想史


【摘要】:余英时先生是当今最为重要的海外史学大家之一,其学术观点、史学理念与研究方法都是值得关注的对象。本文围绕余英时所提出的“内在理路”之说,展开深入的分析与讨论。本文诠释了“内在理路”的含义,指出“内在理路”不仅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自身的产物,还深受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与托马斯·库恩“典范”理论的影响。可以说,“内在理路”之说是东西方文化视角交汇下的思想产物。全篇论述的重点是余英时本人对“内在理路”的阐释。本文围绕余英时的三部代表作《论戴震与章学诚》、《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探讨了“内在理路”在思想史、政治史与社会史等领域的具体运用。笔者还将余英时的“内在理路”与柯文的“内部取向”作了比较研究,指出“内在理路”与“内部取向”都强调中国史的内在生命与内在发展,都重视内因的作用。两者同样质疑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主张从内部的视角审视中国。柯文提出了“在中国发现中国”与“中国中心观”,这与余英时的观点不谋而合。最后,本文揭示了“内在理路”的阐释界限,指出“内在理路”的最终走向是内外合一与主客交融。
【关键词】:余英时 内在理路 学术史 思想史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8
  • 一、选题缘由7
  • 二、研究现状7-16
  • 三、研究方法16
  • 四、创新之处16-18
  • 第一章 东西方文化视角交汇下的“内在理路”18-32
  • 第一节“内在理路”的含义18-22
  • 第二节“内在理路”与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22-26
  • 第三节“内在理路”与托马斯·库恩的“典范”理论26-32
  • 第二章 余英时对“内在理路”的阐释32-67
  • 第一节“内在理路”与中国近世学术思想史研究32-41
  • 一、“尊德性”与“道问学”32-35
  • 二、“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35-37
  • 三、“智识主义”与“反智识主义”37-39
  • 四、“回向原典”运动39-41
  • 第二节“内在理路”与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41-53
  • 一、道统、道学与宋代政治文化42-44
  • 二、“回向三代”与秩序重建44-48
  • 三、“内圣外王”与“内在理路”48-53
  • 第三节 从《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看“内在理路”53-67
  • 一、关于“韦伯命题”的讨论54-57
  • 二、中国宗教的入世转向57-60
  • 三、儒家伦理与入世苦行60-62
  • 四、士商互动与商人精神62-67
  • 第三章“内在理路”与“内部取向”67-77
  • 第一节“内在理路”与“内部取向”的亲缘性67-70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三种西方中心模式及其批判70-74
  • 第三节“在中国发现历史”与“中国中心观”的兴起74-77
  • 第四章“内在理路”的阐释界限及其最终走向77-87
  • 第一节 回到历史场景:葛兆光对余英时的回应77-82
  • 第二节 内外合一与主客交融:“内在理路”的最终走向82-87
  • 结语87-88
  • 参考文献88-93
  •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93-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山;;忆士及史——读余英时《论士衡史》代注[J];书城;2000年01期

2 盛邦和;余英时:一个“韦伯式的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章益国;;余英时与“儒家资本主义”思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路则权;;简论余英时人文主义史观[J];理论界;2010年12期

5 徐国利;路则权;;余英时的儒家人文主义历史观及其理论价值与困境[J];求是学刊;2012年06期

6 路则权;;余英时的“儒学情结”[J];兰台世界;2013年19期

7 刘墨;余英时及其清代学术史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11期

8 ;小书大情怀[J];报林;2011年04期

9 斯彦莉,黄振萍;进一步的“哥白尼回转”——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说起[J];东岳论丛;2004年04期

10 李s,

本文编号:532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32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0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