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至60年代留美之美籍华人史学家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史学——以黄仁宇、唐德刚、余英时为例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20世纪40至60年代留美之美籍华人史学家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史学——以黄仁宇、唐德刚、余英时为例的探讨
【摘要】:20世纪40至60年代,有许多人从中国大陆、港台留学美国,学成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返回祖国,而是选择留在美国定居工作,其中不乏一些历史学家。二战后他们逐渐在美国的中国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改革开放后他们的著作开始影响大陆,其中又以黄仁宇、唐德刚、余英时三位影响最大。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等历史理论给大陆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理念、新视野;他们运用的心态史学、口述史学等方法,促进了大陆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他们亦历史亦演义、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推动了大陆通俗史学的发展。美籍华人史学家对中国大陆的影响,给中国大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思考。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美籍华人史学家 大陆史学 影响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20世纪40至60年代留学美国的美籍华人史学家主要有:杨联朸(1914—1990年)、何炳棣(1917—)、黄仁宇(1918—2000年)、吴天威(1918—2005年)、刘子健(1919—2003年)、唐德刚(1920—2009年)、徐中约(1923—2005年)、刘广京(1921—2006年)、沈已尧(1926—)、余英时(1930—)、许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念群;雷天;;“感觉”历史 杨念群访谈录[J];博览群书;2007年08期
2 袁训利;“思想者是幸福的”——著名学者萧功秦教授访谈录(续)[J];历史教学;2004年11期
3 韩晓燕;评赵世瑜著《吏与中国传统社会》[J];历史研究;1995年04期
4 马敏;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J];史学月刊;2004年06期
5 陈才俊;;史学的品格与历史学家的使命——章开沅教授访谈录[J];史学月刊;2007年04期
6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J];史学史研究;2002年01期
7 郭天祥;;唐德刚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06年01期
8 黄培;1950年代—1960年代的台湾留美学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谭运长;;海外偶像崇拜:中国学术的迷障[J];粤海风;2008年02期
10 俞晓群;;让游子的孤魂,,牵着亲人的衣襟归来[J];西部;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 宋月红;[N];北京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愿静激;余英时的明清学术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3 吴怀祺;;时代的期待与史学的自觉[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4 朱从兵;;时代与史学流品[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5 袁红涛;中西传记史学视野中的胡适自传——以《四十自述》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梅向东;发展论的文学史观梳理与质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8 刘爽;当代俄罗斯社会史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9 朱旭晨;《胡适口述自传》的注释艺术[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10 郭宇春;简论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杨坚;胡文亮;刘旭华;;口述科技史料采集实践与体会[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刘芳;李娟;;法律生态化:生态文明下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毛曦;;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6 王立胜;;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重读毛泽东《组织起来》[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7 袁成毅;;抗日战争研究中的若干“量化”问题[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8 苏戎安;;十月革命:东方大国崛起的序幕[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天宏;;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理论研究再反思——关于社会学化、范式说以及多元化趋势的检讨[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秀玉;陈翰笙与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大论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U
本文编号:579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7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