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
本文关键词: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
【摘要】: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说,致力于打破旧有上古史系统。1930年,发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文,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顾颉刚的学术宗旨已经改变,这是不正确的。顾颉刚研讨汉代的政治和历史观念,是他整个古史探研计划的组成部分。顾颉刚一直关注文献中的"古史观念"。他应对考古学及社会史研究的一些进展,而提出学术上各有"分工"之说,在治史活动中做出自我说明和某些调整,但其根本学术理念并未因此改变。我们不应把学术界关注视角的转变,也视为顾颉刚学术理念的转变。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顾颉刚 “层累”说 学术理念 古史观念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以下简称“层累”说),质疑中国旧有上古史记载,轰动一时。他把古代一切圣经贤传都当作历史的“文献”来处理,在史学观念上突破了传统格局,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史学革命①。在对顾颉刚古史学的认识与研究中,不少学者提到其变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巍;《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2 乔治忠;时培磊;;中日两国历史学疑古思潮的比较[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3 沈长云;;古史辨派的史学遗产与中国上古史体系的建设[J];史学集刊;2006年04期
4 冯峰;;从《古史辨》前三册看“古史辨”运动的一个转向[J];史学史研究;2007年02期
5 何晓明;;“疑古”派的学术理路浅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李扬眉;;“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东周以上无史”论平议[J];文史哲;2006年05期
7 顾洪;论古史辨学派产生的学术思想背景[J];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章启群;;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释义——从占星学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章启群;;秦汉思想遗产与中国思想的秘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陆发春;;新文化与新生活:以胡适及《新生活》周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徐希军;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以对华政策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6 吴汉全;;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7 武吉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观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8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9 冀爱莲;郭炳通;;胡适海外汉学观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10 霍明琨;;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改平;;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维开;;国防会议与国防联席会议之研究修正——抗战初期相关史实的辩正[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研究的不足与展望[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4 黄海烈;;试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李锐;;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与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7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8 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9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10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一鸣;西汉用《诗》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10 呼兴华;从术数的角度考察运气学说的发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玉峰;秦汉时期儒生的命运与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亮;胡适文学教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孔令辉;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胡适文学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方方;两汉《毛诗》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以恩;跨越疑古思潮 重建黄帝世系[J];东南文化;1997年03期
2 罗志田;“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J];近代史研究;1998年01期
3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考古;1959年11期
4 夏鼐;;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J];考古;1979年03期
5 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J];考古;1992年04期
6 乔治忠;;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罗义俊;钱穆与顾颉刚的《古史辨》[J];史林;1993年04期
8 韩湖初;中国上古“大统一”应从黄帝时期开始——重新评价疑古派的儒家学者“编造”说[J];新东方;2001年05期
9 张富祥;;“走出疑古”的困惑——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谈起[J];文史哲;2006年03期
10 彭国良;;一个流行了八十余年的伪命题——对张荫麟“默证”说的重新审视[J];文史哲;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民;可贵的治学精神──悼念顾颉刚先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2 臧知非;顾颉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93年05期
3 赵利栋;《古史辨》与《古史新证》——顾颉刚与王国维史学思想的一个初步比较[J];浙江学刊;2000年06期
4 韦勇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形成及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张慧;;顾颉刚的档案史料观[J];湖北档案;2010年04期
6 杨国荣;史学的科学化:从顾颉刚到傅斯年[J];史林;1998年03期
7 赵吉惠,毛曦;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2期
8 吴少珉;近50年来“古史辨派”研究述评[J];洛阳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孙U,
本文编号:681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68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