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西方话语体系及其误区

发布时间:2017-08-22 01:14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西方话语体系及其误区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史学 西方史学 西方话语体系


【摘要】:改革开放后,西方话语体系开始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冲击—反应论、传统—近代论、中国中心论等先后在中国史学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方话语体系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因素很多,既有对改革开放以前30年教条主义历史观支配史学研究的一种否定,也有为丰富史学研究而予以大力引介西方史学的一种尝试;既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学术民主的实际需要,也有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偏差;既有纯粹的学术研究需要,也有意识形态的作用。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同西方史学构建了一种激荡共生、交流互动的学术生态和良性关系,其积极和主流的一面是促进了我国近代史学科乃至中国史学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消极性,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西方话语及其语境误区。这些误区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乃至中国特色的史学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影响很大。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道路,廓清西方话语体系误区,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指导,坚持中国传统史学优良传统,科学吸收当代西方史学积极成果,形成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风格,不仅对于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益,而且对于形成中国史学的当代形态、当代理论与方法、中国风格和标识、史学发展的中国道路都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 中国史学 西方史学 西方话语体系
【分类号】:K06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西方的学术交流全方位地展开,西方学者运用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释历史的成果大量引入国内,起初是“老三论”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即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等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出现,继之有历史人口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越;;五四时期中国史学的理论建树:科学与求真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2 罗梅君;宋少鹏;;中国史学和(西)德/西方史学:一种对话?——始于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转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朱清如;关于20世纪末中国史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4年06期

4 ;“海外史学理论及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座谈会纪要[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5 陈启能;姜們;;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与中国[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赵颖;;大象无形——章开沅先生访谈录[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7 张广智;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J];史学月刊;2004年11期

8 杜维运;;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之分歧[J];学术月刊;2008年01期

9 邹兆辰;;两只眼睛看国外史学:从西方史学到苏联史学[J];学术研究;2009年01期

10 李德征;徐绪典教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文史哲;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8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9 章益国;;失落的美——中国传统史学“科学化”改造中的一个遗漏[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10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一)[N];学习时报;2003年

2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3 赵世瑜;平淡是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肖黎(光明日报社);岂能如此评价中国史学家群体[N];北京日报;2001年

5 记者任芳;21部学术专著获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7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二)[N];学习时报;2003年

8 于沛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越 蒋正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徐风邋杜立新;史学与哲学[N];吉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胡现岭;胡绳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朱君gY;加洛林时代史学成就探微[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波;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民族史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姝利;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宋俊;蒋廷黻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岳帅;杜维运的中西比较史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7 丁小丽;历史学的社会定位及时代使命[D];山东大学;2008年

8 邓欢;中心的消解与边缘的复归[D];山东大学;2007年

9 刘璇;年鉴史学派的跨学科方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封彩兵;现代史家李剑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16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716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3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