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历史考证学的传承与衍变
本文关键词:宋代历史考证学的传承与衍变
更多相关文章: 宋代史学史 历史考证学 《通鉴考异》 《容斋随笔》 《困学纪闻》
【摘要】:两宋时期,考据工作为众多学者所重视。司马光撰《通鉴考异》,详考各书史事记载的差异、说明史料去取的理由。他如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记闻》不仅在考证内容上进一步丰富,而且在形式上也趋于多样化,深度与广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司马光等启于前,洪迈、王应麟等倡于后,加上时代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将宋代历史考证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也为传统学术研究的继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宋代史学史 历史考证学 《通鉴考异》 《容斋随笔》 《困学纪闻》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55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S002)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宋代以前,考据方法的重要性已多多少少为历代学者所认识。但两宋时期,考据工作更为众多学者所重视,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异》,详考各书史事记载的差异、说明史料去取的理由,他如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叶适的《习学记言》、王应麟的《困学记闻》、黄震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纯;“史学三裴”在文献学上的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1年03期
2 冻国栋;唐长孺先生与中国中古史研究——以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例[J];河北学刊;2005年05期
3 亢学军,侯建军;明代考据学复兴与晚明学风的转变[J];河北学刊;2005年05期
4 胡可先;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5 何海华;从寒食清明诗看唐代风俗[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王德朋;论影响史料真实性的若干因素[J];江海学刊;2004年04期
7 朱发建;;“科学化”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兴起[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罗新;北魏直勤考[J];历史研究;2004年05期
9 杜鹃;;东汉祭祀中的乐舞[J];兰州学刊;2006年03期
10 王文涛;西汉河间国沿革与毛公籍贯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阐释与重构—《韩非子》研究新论[D];浙江大学;2004年
2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郝黎;唐代官吏惩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陈灵海;唐代刑部[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郭善兵;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薛菁;魏晋南北朝刑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乃武;唐代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转变及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及士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静;“词”体之发生与形成[D];扬州大学;2004年
4 杜永梅;两汉之际的史学[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刘衍军;唐代节俗诗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 杨圣琼;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D];湘潭大学;2004年
7 唐洁;跨越边界——美国明代社会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章雪峰;《大唐六典》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袁本海;唐代关内道与江南道土贡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涂绪谋;论唐后期朋党之争的体制根源[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17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71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