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新史学”思想解析
本文关键词:钱穆“新史学”思想解析
【摘要】:20世纪上半期,"新史学"代表了一种强势话语。抗战期间,钱穆发表《国史大纲》等系列著作,亦自称新史学。钱穆所说的新史学,实即适宜抗战需要的"新通史"。此种"新通史",论其时代归属,系现代新史学的一部分;论其特色和新异,在于它的中国性格,以及它对中国古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与源自欧美的新史学相比,钱穆的"新史学"自本自根,致力于中国史学理论与历史内容、学术风格与历史主体的统一,在抗战期间发挥了外源性的新史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钱穆 新史学 《国史大纲》 抗日战争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引言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史学求新求变的时代。即便在“新史学”内部,也是不断翻“新”。世纪之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宣传“史界革命”,仪型的是欧、日的文明史学。20年代,科学史学跃居主流,先是胡适等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继以傅斯年主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勇;略论钱穆的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J];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仁保;刘涛;;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金仁义;;简论张须《通鉴学》的学术成就[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3 朱春龙;;从文化形态史观探析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张文涛;;共时性与历时性: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近代史学的分途[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5 王丽;;从“以史附经”到史部确立[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刘治立;;清朝的史注体式[J];图书与情报;2006年06期
7 马媛媛;;从出土文献看先秦藏书[J];图书与情报;2010年05期
8 邢培顺;;还原一个完整的东方朔——《史记》《汉书》之《东方朔传》合读[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师吉金;;消化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化中共历史研究的一个途径[J];长白学刊;2012年04期
10 李建军;;王通《春秋》学考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广勇;;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与运用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陈锐;;关于浙东学派与浙江精神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隋金波;云间月澄[D];浙江大学;2011年
9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威;汉魏六朝史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薛雅芬;汉魏六朝人物传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郭艺鸽;《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目录学价值与文献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5 方瑾毅;北宋前中期私家修史述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璐;儒学与宪政—张君劢政治哲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英杰;东晋政治影响下的史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晓伟;热河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樊晶晶;钱穆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朱昆;从“科玄论战”看中国现代知识阶层文化建构问题[D];辽宁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幸芳;论梁启超《新史学》与《新民说》的内在一致性[J];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03期
2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侯云灏;20世纪初“新史学”的产生及其演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张承宗;新史学的回顾与前瞻[J];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张妍妍;论新史学中的传统因素[J];学习与探索;2003年06期
6 李里峰;新史学语境中的梁启超研究:再现、阐释与表述[J];文史哲;2004年04期
7 郑先兴;“新史学”: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论晚清民初文明史学的理论构建之二[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8 王立端;重新解读鲁滨逊新史学派——评《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朱发建;;“科学化”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兴起[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许小青;;20世纪初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屠艳;梁启超新史学视野中的异域史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3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4 丁爱华;论特纳“新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5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80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