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传承与创新: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及其意义
【摘要】:学术综述是研究工作的起点,特别是开展一种新的史学研究之时,不仅需要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还需要对已有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把握,作为学术支撑。甚至可以说,新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新的学术综述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就反映了这一情形。中国社会史研究活动还反映在年会、年度、专题、阶段四种类型的学术综述里。社会史研究综述是对这一领域理论与专题研究搜集大量信息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对于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新史学追求需要新的学术综述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史学会;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 研究综述 新史学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中国社会史研究,集中于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社会历史,对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当代社会史少有问津。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倡导下,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强势兴起。①2012年12月29日,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举行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2 常建华;;近十年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3 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4 常建华;;近十年宋辽金元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5 李小尉;朱汉国;;近年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6 朱汉国,王印焕;近年来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04期
7 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3期
8 常建华;;从史学论文标题的变化看学术观念的转移[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9 孙欣;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李文;;“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现状和学科体系”专题研讨会综述[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常建华;[N];人民日报;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琳琦;宋元时期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2 孔潮丽;1588—1589年瘟疫流行与徽州社会[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3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4 乔新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5 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经营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6 李甜;;旌德隐龙方氏与清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7 孙修远;;泛政治化背景下的家族秩序续建——以苏北乐安堂孙氏两次修谱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易鑫;;没有“中心”的中国中心观——读《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贾俊民;;中国社会史的复兴之路与未来走向[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谢勤亮;;影像记录的史学操练——“影像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2 叶哲铭;;区域研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常建华;;中国族谱学研究的新进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4 胡志宏;;西方汉学边疆研究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关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行龙;;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史之研究[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乔新华;;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比较史观[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8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9 张敏;;魏晋南北朝门客阶层述论——以非卑微化门客为中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民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为例[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启福;中国合会法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刘琦;社会控制下的道德与法制建设[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4 彭兰花;清代江西闺秀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6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亮;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吉芳;漳州北溪蒋氏宗族的人类学个案观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嘉佳;关于我国资源税功能转变的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黎林;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和惠;;论晚明社会风尚[J];安徽史学;1990年03期
2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3 胡中生;明清徽州的人口买卖与婚配[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4 唐力行;徽州宗族研究概述[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5 张研;;从社会史视角看刘铭传的入仕[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6 何黎萍;;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特征考察[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7 王振忠;陶明选;;晚清徽州民间社会生活管窥——《新旧碎锦杂录》抄本两种整理札记[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8 周建超;;新四军争取帮会抗日的方针与实践[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9 常建华;;近十年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10 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暴鸿昌;;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2 商传;;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正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虞和平;[N];光明日报;2000年
4 行龙;[N];光明日报;2001年
5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常建华;[N];人民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承宗;新史学的回顾与前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彭厚文;;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J];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03期
3 王晓毅;钱穆先生文化生命史观的意义——兼论史学的困境与出路[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1期
4 田昌五,邹兆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访田昌五教授[J];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05期
5 车前;人往高处走,家往低处搬[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6 郑先兴;“新史学”: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论晚清民初文明史学的理论构建之二[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7 杨共乐;;创新史学,推进历史学科的发展[J];史学史研究;2006年04期
8 罗玉;;中国史学近代化过程简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年01期
9 孙江;;语言学转变之后的中国新史学[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3期
10 高国荣;;环境史在美国的发展轨迹[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3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4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6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丽珠;;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1年
2 常利兵 马维强;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反思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8年
3 常建华;东亚社会比较与中国社会史研究[N];团结报;2010年
4 记者 尤佳;山西省历史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召开[N];发展导报;2008年
5 曹雪峰;集体化时代: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柳杨;社会史研究如何跨越区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记者 陈香;学者呼吁读史治史当观大治得失[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卞利;社会史和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郑杨;新史学鐞成就普通人的历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张小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9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3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4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6 秦天;经典的诞生[D];复旦大学;2009年
7 崔璨;勒华拉杜里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单领军;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9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宋春霞;年鉴学派与西方史学科学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47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84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