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史学:张荫麟《通史原理》的史学底蕴探析
本文关键词:哲学与史学:张荫麟《通史原理》的史学底蕴探析
【摘要】: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享誉学界数十年,然其背后的通史方法论尚少全面而深切的探讨。《通史原理》是张氏晚年集编、著、译于一的重要著述,其中提出的通史选材的六种标准、综合史材的五种"秩序"以及与唯物史观的微妙联系等重要主张,体现出以哲学思维部勒通史写法的特点。惟张氏始终谨守史家的经验主义立场,于哲学取其逻辑分析的方法而忽略恢弘抽象的历史哲学,反映其倾向于追求一种客观、科学、严密的通史之学。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 张荫麟 《通史原理》 哲学 唯物史观
【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墙内之花墙外香:在京粤籍学者与岭南文史之学的发展”(11Q02)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中国近代史学自从胡适、傅斯年一派占据主流以后,研究趋于专门化和狭窄化,贺昌群谓为“论文写作或专题研究的时代(Age of Monograph History)[1](P3),通史的写作和需求因此无形中被忽略。最明显一例,便是1904-1906年出版的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经过专家评选,1933年被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厚立;葛佳渊;;走向跨学科的新史学[J];读书;1993年10期
2 李孝迁;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史学月刊;2004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琴娥;夏淑娟;;胡适实验主义治学方法的运用——以胡适对《红楼梦》的考证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周乾;;胡适与民国时期安徽大学的初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5 卢毅;;后五四时代部分北大师生的非政治倾向[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6 霍明琨;;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7 钱斌;;学术自由与制度保障——以中央研究院为例[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8 郑素燕;;1949年前张其昀的人际网络[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戴启飞;苌乾坤;;浮华背后的哀叹——李煜其人其词之b^格与融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陈曦;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略议中国古代正史传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哲生;;丁文江与中国近代科技事业[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推展科学事业的一生[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3 李永春;;从“理想”到现实: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4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李锐;;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与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李学通;;民国科学史之一例:地质调查所的成功与启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10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飞;孙楷第小说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6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萍;培养初中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丽;交流与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学才;千乘欧阳氏家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J];史学史研究;198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仰海峰;从实践到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层逻辑转换[J];理论探讨;1998年02期
2 张立达;评蒋大椿和吴英、庞卓恒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J];史学月刊;2003年03期
3 孙厚生;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祁龙威;;学习唯物史观 发展历史科学——读《毛泽东书信选集》札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5 柯燕;;《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宋定国著)一书即将出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6 南炳文;;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评论[J];安徽史学;1987年04期
7 吴怀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读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J];史学史研究;1987年02期
8 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史学概论》教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1期
9 王学典;从强调“一般”到侧重特殊——40年代后期中国历史学的动向之一[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4期
10 梁华;唯物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奎良;;唯物史观的当代课题(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X;;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公式和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学说[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5 何萍;;更新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宏维;;论社会性别概念对唯物史观的推进(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曙光;;现代历史的自我理解与自我批判——论唯物史观的重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9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10 张越;;从对整理国故和“古史辨派”的评价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武;旗帜鲜明地捍卫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山佳;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4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记者 马海涛;坚持唯物史观 繁荣史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李红岩;唯物史观是破解中国历史奥秘的唯一钥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田居俭;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孙继民;唯物史观学术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庞卓恒;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成就和挫折中寻求振兴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龚书铎;唯物史观 文化史观随想[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2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3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磊;历史循环论和他者[D];复旦大学;2008年
5 胡现岭;胡绳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7 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9 白利鹏;历史复杂性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炯;吉登斯的早期思想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霞;《史学要论》与《历史哲学教程》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李,
本文编号:909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0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