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对陈寿评论的思想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13:34

  本文关键词:对陈寿评论的思想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史家 陈寿评论 史学 特征


【摘要】: 作为记载汉、魏、晋百年革易之际风云变幻之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自问世以来,其作者西晋史家陈寿就以其创新的体例和委婉的书法等而受到后世学界群儒的不断褒贬评议。或赞或讥、或抑或扬,史家们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学术旨趣,受不同价值观之指导和史学思潮之影响,在细心比对、研读《三国志》的基础上,对史家陈寿作出了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多样化解读。 与以往学界有关陈寿或《三国志》研究有所不同,本文拟对陈寿的评论作为选题立意的切口,以时代为背景,以历史不同时段诸史家对陈寿的评判为主线,结合不同时期的史学思潮和评论者所处的历史时代,以期对陈寿评判的史学思想作以全面客观、综合性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并予以系统性地研究和整理,力求展现历代史家眼中的陈寿,并借此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特质。 在充分搜寻、比对、研读、归纳史料的基础上,本文依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特征,将千年陈寿史评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四个部分:第一:魏晋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走向分裂又归于统一的政局多变时期,也是史学脱离经学的桎梏走向独立的学术分化时期,更是陈寿史著《三国志》问世的初期,受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影响,史家以雍容的气概,开阔的视野和率真的个性对陈寿从史著的撰写体例、书法到史著的文采、史料的裁剪等多方面予以评论,整体上肯定、赞誉陈寿有“良史之才”;第二:两宋时期。受政局现状与《春秋》学兴盛及理学凸起的学术风潮影响,史家们多以经史学名著《春秋》作为衡量陈寿史才‘的主导准绳,几乎众口一词的讥议陈寿史著《三国志》正统编撰体例之疏陋,于其它方面则很少提及或略而不议,由此得出陈寿不明伦理大义的史学观念及思想,从而讥讽其“良史之才”的缺陷,形成与前一时段截然不同的史学评论特色和立论风格;第三:明清时期。自明中期以后,随着理学的渐趋衰落和实学思潮的日益兴起以及史学批评自身发展的日渐成熟,史家们多能以客观的态度、理智的思维、公允的立场及沉稳的心态对陈寿作着重新的审视与解读,虽有个别史家的异论,但其无法掩盖这一时期史家群体以“知人论世”之科学方法来剖析理解陈寿之苦衷的史评盛宴,由此形成对陈寿评论之高潮和鼎盛。以上三个时期分别为本论文的三个主要部分,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前三部分内容予以总结、归纳,形成陈寿评论的总特征。 本论文力图采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史学研究方法对历代史家的陈寿评论思想予以细心梳理,认真研读,结合时代特征和史学发展的潮流深入挖掘隐藏在其后的社会和史学因素,从而给予合理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归纳总结,形成陈寿评论的总体特征。期望这一研究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演变轨迹的体认、理解和对陈寿这位伟大史家及其著述《三国志》更趋客观、合理、科学的认知。
【关键词】:史家 陈寿评论 史学 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0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序论8-12
  • 第一章 魏晋隋唐时期的陈寿评论12-27
  • 第一节 史学多途发展与陈寿认知12-20
  • 第二节 史学脱离经学独立与陈寿评论20-27
  • 第二章 两宋时期的陈寿评论27-41
  • 第一节 北宋《春秋》学兴盛与陈寿评论27-35
  • 第二节 南宋理学勃兴与陈寿评论35-41
  • 第三章 明清对陈寿评论的总结与反思41-57
  • 第一节 明代学术嬗变与陈寿解读41-46
  • 第二节 清代实学风潮兴盛与陈寿审视46-57
  • 第四章 总结57-60
  • 参考文献60-64
  • 后记64-6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贵龙;;《三国志》典型人物的选择原则[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2 李莉;;从《三国志》评曰论陈寿的“和为贵”思想[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7期

3 董艾森;;名家读书拾趣[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7期

4 姜t 敏;;“三国”城外望[J];厦门文学;2011年06期

5 韩彬;;《大染坊》:《子夜》的当代解读[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6 王佳伟;;三国时期的几位奇女子[J];文史天地;2011年05期

7 吴世林;;正史中完美的周瑜为何遭后世狂贬[J];群文天地;2011年01期

8 回鸣;;流沙河求真[J];基础教育;2006年06期

9 沈乃o,

本文编号:911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11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5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