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牟宗三历史哲学基本理念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24 12:45

  本文关键词:牟宗三历史哲学基本理念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牟宗三 历史哲学 精神实体


【摘要】:牟宗三在借鉴中西传统历史哲学,尤其是王船山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哲学。以精神实体来探讨历史的发展演变,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主要致思理路。并由此发现中国历史是"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综合的尽气之精神"的表现,西方历史是"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的表现。这是中国历史中没有产生科学、民主和宗教的根本原因。中西历史的未来在于中国"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西方"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之融合。牟宗三的历史哲学从其方法论意义上来讲不容忽视。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牟宗三 历史哲学 精神实体
【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项目“现代新儒家历史哲学研究——以徐复观、牟宗三、唐君毅为中心”(2011GN013)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儒家制度观与我国主流价值中的政治文化建构”(IFYT1210)
【分类号】:K01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在历史研究中,除了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外,还应对历史进行阐释,即有所谓考证派和史观派的区别。历史研究本应是这两方面的结合,即“历史学是一门带有科学(实证)属性的解释学”[1](P13)。但“五四”以来,史家进行的多是史料考订工作,而于历史阐释却不甚在意,对此,牟宗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学典,孙延杰;实证追求与阐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史学──兼论历史学的性质问题[J];文史哲;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镜人;韦立君;张珍珍;;教育史的教师教育价值及教学问题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周毅;;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方法论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3 孙巍;;历史学的走向——科学、社会科学及语言学转向的历史[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王曰美;;民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命运[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5 梁艳春;;影视史学的演变与发展[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6 张正明;;“宏观历史解释模式”及其批判[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7 李育球;;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基础:知识谱系能力[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8 王达三;中国传统学术视阈中的历史与历史哲学[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卢毅;“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瞿林东;;前提和路径——关于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张艳;;艾思奇与“‘问题与主义'之争”历史的阐释[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3 葛志毅;;中国古代的经学文化传统[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4 刘开军;;论“史权”——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演变格局[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一平;;瞿秋白对华岗《中国大革命史》批评的批评——兼论中共党内走极端批评方法的产生[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七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海燕;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剑;美学视野中清明节日民俗的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9 尚海涛;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农业雇佣习惯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邹辉杰;试论曾子学派的“孝”[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元峰;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艳;论休谟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猛龙;杨天石与蒋介石研究探析(1955-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五三;张宪文与中华民国史研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贾鹏;伊格尔斯的跨文化史学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坤鹏;楚简《容成氏》与《史记》所记古史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旭;历史真实的诗意解读[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晚林;论牟宗三的哲学进路及其意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杨泽波;牟宗三超越存有论驳议——从先秦天论的发展轨迹看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缺陷[J];文史哲;2004年05期

3 侯敏;牟宗三美学思想探论[J];学术交流;2004年12期

4 杨泽波;圣人与存有——论牟宗三道德存有论的两个理论缺陷[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杨泽波;超越存有的困惑——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理论意义与内在缺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张健捷;;牟宗三哲学中智的直觉与传统儒家的道德形上学[J];孔子研究;2005年06期

7 杨泽波;;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1期

8 杨泽波;;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贡献及其方法终结[J];中国哲学史;2006年02期

9 杨泽波;;牟宗三“自觉”思想的理论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白欲晓;;牟宗三“实践的智慧学”探求诠论[J];现代哲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墨子刻;;道统的世界化 论牟宗三、郑家栋与追求批判意识的历程[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继民;牟宗三的浩然之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王兴国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胡适与牟宗三在北大的一桩公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北京文化学者 叶匡政;道洽政治泽润生民[N];深圳特区报;2012年

4 唐小兵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乡土中国的两副面孔[N];东方早报;2011年

5 邓广 中国林科院;知识分子:处处山穷水尽 处处柳暗花明[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郭继民;重读经典的几个理由[N];学习时报;2014年

7 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 贾未舟;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N];深圳特区报;2013年

8 胡晓明;清初、江南与家族文学[N];文汇报;2006年

9 晓方 吴凤娥;儒学:文化的呼唤[N];湖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卢兴;现代性视域中的牟宗三哲学[D];南开大学;2009年

3 唐圣;圆觉主体的自由: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韦勇;牟宗三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陶悦;道德形而上学[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王兴国;从逻辑思辩到哲学架构[D];南开大学;2000年

8 闵仕君;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论牟宗三的哲学观[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渊;解析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寻[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史晓宇;牟宗三历史哲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冉;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思想体系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5 吴丽丽;论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说[D];河北大学;2011年

6 焦自军;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7 张本江;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开出科学说”探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聂增;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杨浩;融通与判定—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龙计兵;牟宗三智的直觉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1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11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6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