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麟史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张荫麟史学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转型期,张荫麟作为这一时期史学学科转型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之一,其史学成就及思想颇具表征意义。对张荫麟史学思想的发掘不仅可以了解一位天才历史学家的学思历程,从中汲取营养,同时也可以洞悉近代整个历史学科的转型,窥视今日中国历史学科的主要特点和具体形态。张荫麟生平素志在于通史,对通史的编纂体例、史事择取以及表达艺术上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诠释,能够为今天的通史编纂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以张荫麟的史学做为叙述主题,将其散于文章著述里的史学思想进行归纳式提炼。在归纳论述的同时,为了不以今意己意忖度,不用后出外来系统附会,更加注重对张荫麟的学术环境及其学术脉络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分析,希望真正能够对张荫麟史学和所处时代有一定了解。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学术履迹、第二章理想的史料与精湛的考据、第三章史学的哲学之思、第四章科技史研究的先驱、第五章通史编纂的遗产。第一章以张荫麟的学术履迹为主线,回顾张荫麟学生时代的学术训练及在梁启超的带领下树立了治史的学术志向。第一部分介绍张荫麟短暂的人生轨迹,记述了其人生的主要大事件和学术活动。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张荫麟在清华学校和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训练,指出在清华园七年的学术训练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积累,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留学经历则使他接受了严格的哲学和社会学训练。第三部分则指出从新史学的脉络来看,张荫麟确实是梁启超的学术继承人,他超越了考证、方法、史观、史料各派,真正得到了梁启超“史学新义”的精髓。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张荫麟的史料观与考据思想。第一部分阐述张荫麟对史料的态度和对史料的选择。第二部分强调张荫麟以考据而少年出名,所发表文章的一大半都关于考据,但他却并不止步于考据,认为史识和史才最难。第三章是史学的哲学之思,分两节。第一部分是亦史亦哲,认为张荫麟不仅擅长历史学,由于专业出身和留学背景,,其哲学研究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并指出把哲学的思考引入到史学中是张荫麟超出同时代历史学家的高明之处。第二部分为默证之争,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回到20世纪20年代疑古运动思潮的大背景下梳理张荫麟发表默证观点的前因后果;之二把时间的距离拉近到本世纪初,对彭国良的《一个流行了八十余年的伪命题——对张荫麟“默证”说的重新审视》和宁镇疆的《“层累”说之“默证”问题再讨论》两篇论文进行商榷。第四章是科技史研究的先驱,提出张荫麟的中国科学史研究可能有些纰漏,但其开拓之功,其文之精详博雅,至今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为日后科学史家指路引航。第五章是通史编纂的遗产,分危机修史、体裁探索、史事择取、表述艺术等四部分,能够为今天的通史编纂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张荫麟 《中国史纲》 古代科技史 史学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0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绪论10-16
- 第一章 学术履迹16-24
- 1.1 生平事略16-17
- 1.2 学术训练17-20
- 1.2.1 七年清华园17-19
- 1.2.2 问学斯坦福19-20
- 1.3 学术领路人20-24
- 第二章 理想的史料与精湛的考据24-28
- 2.1 理想的史料24-25
- 2.1.1 史料的限制24-25
- 2.1.2 如何突破限制25
- 2.2 精湛的考据25-28
- 2.2.1 考据成就26-27
- 2.2.2 不止步于考据27-28
- 第三章 历史的哲学之思28-36
- 3.1 亦史亦哲28-31
- 3.1.1 和哲学家对话28-29
- 3.1.2 历史哲学观29-31
- 3.2 默证之争31-36
- 3.2.1 回到现场31-32
- 3.2.2 烽烟再起32-36
- 第四章 科技史研究的先驱36-40
- 4.1 筚路蓝缕之功36-38
- 4.2 近代科学缘何落后38-40
- 第五章 通史编纂的遗产40-48
- 5.1 危机修史40-41
- 5.1.1 傅斯年的青睐40-41
- 5.1.2 史家应有之责41
- 5.2 体裁探索41-43
- 5.2.1 寻觅“来龙去脉”42
- 5.2.2 关注“人”42-43
- 5.3 史事择取43-45
- 5.3.1 “笔削”的标准43-44
- 5.3.2 统贯历史的范畴44-45
- 5.4 表达艺术45-48
- 5.4.1 优美灵动45
- 5.4.2 通俗但不庸俗45-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6
- 附录 张荫麟报刊文章发表目录56-64
- 致谢64-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宜庆;;张荫麟的早逝和情感悲剧[J];人物;2009年06期
2 散木;关于张荫麟[J];读书;2004年09期
3 张书学,王艳丽;论张荫麟的通史编撰理论与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李洪岩;论张荫麟及其“新史学”[J];近代史研究;1991年03期
5 黄静;张荫麟的通史理论和实践[J];求是学刊;2002年02期
6 钧风;;天才气格的张荫麟[J];广东第二课堂(初中版);2009年04期
7 高增德;;千古文章未尽才——追思英年早逝的张荫麟[J];出版广角;1998年05期
8 杨学功;;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史学大家张荫麟[J];钟山风雨;2007年06期
9 徐规;张荫麟培养学生情况述略──纪念张师诞辰90周年[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10 佚名;;张荫麟著《中国史纲》[J];学习博览;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2 王法周;;从《古史辨》看1920年代史学中的西学观念与方法[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3 谢保成;;郭沫若史学研究三十年[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4 本刊编辑部;;编者的话[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5 黄龙祥;;经络学说研究的新发现及其对生命科学的启迪[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黄龙祥;;困惑·思索·开拓[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孙越;;近年体育史的学科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鲍永军;;略论南宋永嘉事功史学的基本特征[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9 荣丽华;钟作英;;郭沫若史学研究与当前史学发展趋势——郭沫若史学研究讨论会简况[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10 陈其泰;;郭沫若史学的时代精神[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方日报记者 金强 林旭娜;他真有学问真有才[N];南方日报;2010年
2 王晓清;张荫麟和《中国史纲》[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刘梦溪;敬意与温情[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陈卫平;“通俗历史热”与学校历史课本的编写[N];解放日报;2007年
5 张峰;李慈铭史学研究仍待加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刘梦溪;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N];文汇报;2003年
7 唐小兵邋(本报书评人);接续民国史学传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马志琼;史学研究要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服务[N];甘肃日报;2001年
9 许海云;评所谓“时尚史学”[N];北京日报;2007年
10 王燕;将文化注入统计[N];中国信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邬建麟;严耕望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陈园园;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小龙;《南总里见八犬传》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9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温玉清;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城;张荫麟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林;吴晗史学思想的述论[D];安徽大学;2011年
3 魏连;雷海宗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永伟;王树民史学成就述论[D];安徽大学;2012年
6 顾晓玲;尹达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瑜;方诗铭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袁振堂;吕思勉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左传;土家族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陈军伟;孟森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2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1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