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的中国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7:36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的中国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澳大利亚 中国观 历史机遇 战略忧虑 对策建议


【摘要】: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的中国观既包含对中国机遇的一致认可,也隐藏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情绪。澳大利亚政界对华认知更趋理性和务实,其越来越明确的表示接受和欢迎中国崛起。但是,澳大利亚政界人士担忧中国崛起会冲击美国主导的亚太地区安全结构和秩序,他们视中国为“潜在的威胁”和“挑战”。澳大利亚商界普遍认可“中国机遇论”,随着澳大利亚对华贸易依赖加大以及中国对澳投资猛增,从而引发澳大利亚商界人士对华复杂敏感的心态。总体来看,澳大利亚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处于中等偏上的程度。澳大利亚媒体对中国发展的正面客观的报道,充实了本国公众的对华认知。出于复杂的利益动机,澳大利亚媒体在更多情况下难以对中国崛起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其对澳大利亚公众的中国观造成负面的舆论影响。澳大利亚学者的对华认知表现为一种“有限度的乐观”。澳大利亚商界、普通公众、媒体和学者的中国观,与澳大利亚政界的中国观相互作用,从而使澳大利亚对华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种互动效应的必然结果。 澳大利亚各界的中国观直接影响其对华政策的实质内容和推行方式。中澳经贸关系在双边关系当中成绩斐然,政治与安全关系、社会领域关系不断扩展和加强。对澳大利亚来说,如何抓住“亚洲世纪”带来的战略机遇,这其中最大的外交挑战是平衡与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中国和最长久的安全盟友——美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应当从战略高度,立足长远,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弥补同澳大利亚的诸多分歧,推动深化相互合作,加强沟通对话,充实互信基础,真正使澳大利亚各界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观,塑造中国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澳大利亚 中国观 历史机遇 战略忧虑 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61.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2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8-9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三) 研究框架与方法10-11
  • (四) 主要创新与不足11-12
  • 一、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中国观的基本认知12-32
  • (一)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中国观的演变12-14
  • (二)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政界的中国观14-18
  • (三)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商界的中国观18-22
  • (四)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公众的中国观22-30
  • (五) 澳大利亚各界中国观的互动及表现30-32
  • 二、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中国观的重要影响32-42
  • (一) 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合作33-35
  • (二) “中等强国”战略与对华合作和防范35-39
  • (三) 对经济和安全双向平衡的建构39-42
  • 三、 新世纪澳大利亚正面塑造中国观的对策建议42-48
  • (一) 坚持平和心态,树立长远规划43-44
  • (二) 重视对澳传播,,制定传播战略44-45
  • (三) 发挥企业作用,建立和谐关系45-46
  • (四) 运用文化资源,提升中国魅力46-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3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3-54
  • 后记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德宝;;自媒体时代的中国对外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11年06期

2 喻常森;;澳大利亚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3 李军;澳大利亚百年对外关系史简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沈世顺;;澳大利亚外交新走向[J];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02期

5 翟慧霞;;澳大利亚民众对华认知分析——基于“澳大利亚与全球”年度调查报告(2007~2012)的实证研究[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6 H.怀特;;有限度的乐观: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崛起[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7 刘琛;;澳大利亚华文媒体与主流媒体传播中国文化的对比分析[J];对外传播;2011年03期

8 任晶晶;;“孔子学院事件”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J];对外传播;2013年07期

9 李倩;;外国专家纵论中国形象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3年08期

10 王义桅;;如何应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下滑?[J];对外传播;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1066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066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7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