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美国会对台决策中的国会非正式议员组织-“台湾连线”
本文关键词:试析美国会对台决策中的国会非正式议员组织-“台湾连线”
【摘要】:自建国伊始,美国国会中便存在着议员自发组织的非正式议员组织。上世纪70年代国会改革后,国会非正式议员组织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得到迅速发展。这些组织在信息收集与传播、立法建议、行政监督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亲台反华的议员群体,不同时期表现不同:从中美建交前的“中国帮”,到冷战结束后的“台湾帮”,,再到2002年组建的“台湾连线”,它们都成为议员介入美对台决策的渠道,在提升台美实质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对影响国会议员一般决策和对台决策的因素分析,本文对113届国会“台湾连线”成员的背景进行了梳理,发现其成员多来自美国南部、亚裔人口比重较大的地区,他们国会资历较深、意识形态偏向保守。一些主要成员在国会位高权重,颇具影响力。众议院外委会主席罗伊斯的案例进一步说明,一些“亲台”议员具有政治上的两面性和迎合选民的功利性。 112-113届国会通过的绝大多数涉台议案均出自连线成员之手,可见“台湾连线”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推动国会关注台湾议题、提升美台关系、强化对台军售、助台拓展“国际空间”等几方面的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加强国会外交、消除“台湾连线”消极作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台湾连线 美台关系 国会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71.2;D61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7
- 二、 研究现状7-8
- 三、 论文研究方法和思路、创新点8-9
- 第一章 美国国会中的非正式议员组织9-15
- 第一节 非正式议员组织的定义和现状9
- 第二节 非正式议员组织的成因9-10
- 第三节 非正式议员组织的发展沿革10-12
- 第四节 非正式议员组织的作用、分类与特点12-15
- 一、 非正式议员组织在国会的作用:12-13
- 二、 非正式议员组织的分类:13-14
- 三、 非正式议员组织的主要特点:14-15
- 第二章 国会亲台议员组织的发展15-21
- 第一节 中美建交前的国会“中国帮”15-16
- 第二节 “台湾连线”建立前的国会“台湾帮”16-18
- 第三节 “台湾连线”组建的背景18-19
- 第四节 “台湾连线”的成立和早期发展19-21
- 第三章 对 113 届国会“台湾连线”成员的分析21-33
- 第一节 影响国会议员决策的一般因素21-23
- 第二节 影响国会议员对台决策的因素23-25
- 第三节 连线成员分析25-30
- 一、 政党归属分析25-26
- 二、 年龄分析26
- 三、 职业分析26
- 四、 议员时长分析26-27
- 五、 成员来源地分析27-29
- 六、 国会职务分析29-30
- 第四节 案例分析-“多面”的外委会主席爱德华·罗伊斯30-33
- 一、 罗伊斯议员简况30-31
- 二.对罗伊斯取态两面性的分析31-33
- 第四章 “台湾连线”的功能33-37
- 一、 推动国会关注台湾议题,并对岛内事务发声33-34
- 二、 推动国会对台决议,影响政府对台政策34-35
- 三、 推动对台军售,强化美台安全合作35
- 四、 助台拓展国际空间35-37
- 结语:应对“台湾连线”的几点思考37-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附录 A42-47
- 附录 B47-52
- 附件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木;;“独立”的背后是卖国——评李登辉《台湾的主张》[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3期
2 桂植斌;;我的首次台湾之行[J];今日湖北;2000年11期
3 王海峰;《台湾论》侮辱台湾同胞的感情[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3期
4 李家泉;台湾的李登辉和“后李登辉时代”[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张明新;热心公益事业的台湾人——大陆传媒记者访问团访台观感[J];两岸关系;2001年01期
6 默言;警惕:《台湾论》借尸还魂[J];台声;2001年04期
7 李家泉;“爱台湾”乎“祸台湾”乎 ?[J];台声;2001年05期
8 郑坚;一个台湾人的抉择[J];台声;2001年07期
9 盛志耘;亲密接触──台湾听友[J];台声;2001年09期
10 陈素;胡说八道的《台湾论》[J];两岸关系;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长安;;台湾的语文政策沿革及语文使用现状[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2 许长安;;台湾“语文台独”述评[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王楠;;台湾交流体验[A];共识(2011春刊05)[C];2011年
4 程光;;“文化台独”及其对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影响[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孔立;;台湾史研究的“兼顾史观”——评许悼云著《台湾四百年》[A];台湾历史研究(第一辑)[C];2013年
6 陈锦谷;;福州与台湾的文化渊源[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胡澎;;试论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妇女的“皇民化”塑造[A];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文生;;台湾社会的政治参与研究[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包恒新;;从台湾诗歌看海峡两岸之“缘”[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郭镜智;;台湾医界人士在日本殖民统治时间[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册(1988~1994)[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薛彩云;宋秩铭:在大舞台施展自己[N];经济观察报;2003年
2 朱华颖;台湾平均每天9人自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3 ;四成台湾人认为生命无意义[N];团结报;2002年
4 马淑静(台湾);“台湾经验”是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陈晓星;嫁到台湾还好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6 柴黎邋袁定波;台湾法律界:大陆开放司法考试是“利好”[N];法制日报;2008年
7 尹婷婷;台湾游客在蓉吃到正宗家乡美食[N];成都日报;2008年
8 记者 黄怀 通讯员 陈七三;170名台湾人才跨海来厦求职[N];厦门日报;2009年
9 记者 吴亚明 聂传清;世博台湾馆模型亮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现为台湾逢甲大学交换学生 唐黎 台北大学教授 郑又平;两岸互动从“心”开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怡洁;台湾家庭在沪居住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2 刘小新;后殖民·本土论·左翼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高宝华;台湾“立委”选制与立法运作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昭f ;台湾中医骨伤科的沿革、流派与治疗方式[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刘殊芳;清代台湾的闽南移民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学新;日本对华南进政策与台湾籍民之研究(1895-1945)[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伟伟;台湾“宪改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唐黎;中美建交以来台湾对美游说团体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陈永江;近代台湾涉外事务中的道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4 杜晔雯;论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影响美国对台决策的历史、特点及限度[D];复旦大学;2009年
5 钟志伟;清代台湾筑城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叶成城;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的两岸因素与中美互动博弈[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7 马真;台湾核武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胡若愚;台湾在联合国所谓“代表权”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聂学林;台湾民粹主义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王安宁;试析美国会对台决策中的国会非正式议员组织-“台湾连线”[D];外交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081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08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