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对英国绥靖日本政策的因应(1937-1941)
本文关键词:国民政府对英国绥靖日本政策的因应(1937-1941)
【摘要】: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政府和各界民众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英勇斗争。英国作为老牌的殖民帝国,与其它国家相比,在华利益最大,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损害了英国的在华利益。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中国渴望以英国为首的列强能够制裁日本,援助中国抗战,然而在欧事频起而英国又受自身实力局限的情况下,实行了在道义上支持中国抗战,又在一些具体事件上对日退让的双重外交政策。英国的这一政策具体表现在:在国联会议上的态度、1938年英日签订了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1939年天津租界事件以及英国封锁滇缅路事件。关于英国的对日绥靖政策,学界已进行了不少探讨。面对英国的这一政策,国民政府在外交上做出了一些应对。笔者研究的对象是面对英国的对日绥靖政策,国民政府所做的应对和这些应对产生的影响,并对国民政府所做的应对进行评价。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第一章:从总体上论述1937——1941年英国对日绥靖政策的演变及国民政府的应对。第二章:主要论述从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英国的态度及国民政府对此的处置,并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所做的应对做简要评价。第三章:主要论述英日关于中国海关问题谈判前后,国民政府的处置以及非法协定签订之后国民政府的反应。第四章:主要从程锡庚遇刺身亡后,英、日围绕是否交出四个中国人进行交涉之时国民政府的处置,日本封锁天津英租界后国民政府的应对以及英国迫于日本压力对日妥协时国民政府的反应几个方面,论述国民政府对天津事件的应对。第五章:从日本要求英国封锁滇缅公路前后国民政府的反应,以及国民政府的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主要是根据国民政府对英国的绥靖政策所作反应,总结其所产生的影响,对抗日战争的影响、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29.5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晓钟;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5年08期
2 任菊香;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J];兵团建设;2005年09期
3 ;中国抗战 永垂史册[J];西南民兵;2005年07期
4 谭幼萍;;十年来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综述[J];党的文献;2005年06期
5 ;中国抗战中的第一[J];现代兵器;2005年09期
6 彭训厚;;综合研究的典范 令人折服的力作——《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评介[J];军事历史;2007年02期
7 何林;;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10期
8 杨山山;钱陵;;共襄盛会 谋求共识——记“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J];红岩春秋;2010年05期
9 杨昱;;万里赴美 寻找中国抗战史迹[J];红岩春秋;2013年01期
10 杨昱;;重庆抗战工程“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专访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长周勇[J];红岩春秋;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光耀;;从世界视角看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2 王长流;;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3 卢家骥;;毛泽东与中国抗战的胜利——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领导思想和领导艺术探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第五辑[C];1995年
4 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5 施均;;历史不容淡化、篡改[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6 袁成毅;;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研究述评[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学通;;中国抗战时期人口损失研究之我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8 卞修跃;;战时国民政府对中国抗战损失调查的组织与实施——以中国抗战人口损失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9 秦军;;论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马林;;侵华罪行 罄竹难书[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应牢记中国抗战贡献”[N];人民日报;2014年
2 姚恋 人民出版社;人民的战史——评《中国抗战画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夏婧 实习生 杨晨;“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板块”正式形成[N];重庆日报;2013年
4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特聘编审 荣维木;中国抗战史真的需要重写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俄罗斯知名政论家、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 尤里·塔夫罗夫斯基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效卫;中国抗战的国际坐标[N];人民日报;2014年
6 记者 刘斐 王建华;中国抗战纪念,,巩固世界和平前景[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7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 胡德坤;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N];人民日报;2014年
8 特邀撰稿人 沈慧瑛;献身中国抗战首位美飞行员罗伯特·萧特[N];中国档案报;2014年
9 记者 郑贵卿 通讯员 唐玫;3名永州籍烈士入选中国抗战英烈名录[N];永州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马献忠;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前景广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文军;国民政府对英国绥靖日本政策的因应(1937-1941)[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丽平;中国抗战影视剧的“抗战”与“反战”维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谢琼林;中国抗战诗歌与日本侵华诗歌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4 焦建新;“妇指会”与中国抗战[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苑银和;中国抗战时期“时评”研究(1941—1945)[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饶接华;援助与回赠[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光曦;卢斯抗战时期对华报道倾向性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庞贺峰;抗战时期中外人士的延安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81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18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