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越南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7 03:18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美国越南政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 越南 中国因素 重要坐标 战略趋同 结构性矛盾
【摘要】:越南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丰富的自然资源赋予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越南采取的政策也由冷战时期的军事侵略、遏制逐步转变为冷战后的“接触”。本文的研究问题就是探寻冷战后美国对越政策走向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从中找寻出美国越南政策调整的规律及其影响。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轴就是对苏联推行围堵策略,美国的越南政策也服务于这一战略,尤其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及随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加明确地定位越南是苏联在东南亚地区推行“扩张战略”的一颗“棋子”。 苏联解体以及冷战的结束,使得美国不得不对其越南政策重新进行调整。出于经济以及战略因素的考虑,克林顿政府积极推进美国同越南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美国全球战略关注的重心仍集中在欧洲与中东地区,再加上克林顿政府的对越政策仍未能摆脱注重意识形态的冷战思维,使得美越关系在建交之后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整体上看,克林顿政府的对越政策未能达到事前的预期。 在小布什政府时期,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中国因素逐步成为美国制定对越政策的重要坐标。为限制所谓中国可能对美国构成的战略威胁,美国对越南重新进行定位。这一时期美越双边关系也因两国在“平衡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具有趋同性,并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战略趋同”并不意味着“战略一致”,鉴于越南不愿彻底成为美国牵制中国政策的工具,以及美越之间依然在意识形态、社会体制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使得小布什政府利用越南“对中国两面下注”的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美国高调提出了“重返亚洲”的战略。这一新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所谓“支持”东亚国家“遏制”中国的崛起。在这一战略指导下,随着中越南海争端的凸显,围绕南海问题美越双边关系得以持续升温,这点尤为突出体现在双方军事安全领域中的合作。然而由于越南不希望以中越关系的严重恶化为代价换取美越关系的发展,,再加上美越之间依然存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的越南政策收效有限。 2013年1月21日,奥巴马总统的第二任期正式开始。在国内经济持续低迷以及中东局势日趋复杂的影响下,其第一任期对越政策施展的力度将难以继续扩大。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7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梅;美越关系缘何停滞不前[J];当代亚太;2000年09期
2 林明华;新时期越南外交[J];当代亚太;2003年03期
3 林明华;越美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J];当代亚太;2004年05期
4 李晨阳;九一一事件以来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J];当代亚太;2004年08期
5 何卫刚;美国亚太战略解析[J];当代亚太;2004年11期
6 袁小红;;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越南政策[J];东南亚纵横;1991年04期
7 孟庆捷;;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以后的越美关系[J];东南亚纵横;1993年02期
8 许梅;美越关系的发展轨迹[J];东南亚纵横;1996年03期
9 于向东;正常化一年来越美关系的若干问题[J];东南亚纵横;1996年03期
10 黄建国;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及其影响[J];东南亚纵横;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1298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29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