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北京使馆区发展、空间演化及区域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3 13:39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侵略特权,也结束了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屈辱的历史。为满足各时期与我建交国家驻华使馆的馆舍需求,1950年代至上世纪末,中国政府在北京市朝阳区规划建设了第一、二、三使馆区,在为驻华外交人员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大力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驻华使馆和国际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政府已着手第四使馆区的筹备与规划工作。北京第四使馆区的建设,不仅将为我国对外交往搭建一个新的平台,还将为促进北京经济建设进一步提升、创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使馆区的发展和演化问题在世界各国已逐渐受到关注,但综观国内外有关使馆区的研究成果,关于使馆区空间结构、形态演变及其内在机制的探讨还没有一个清晰和全面的论述,普遍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现象。另外,缺乏关于使馆区区域效应的系统性研究。鉴此,本文以使馆区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以区域经济学为理论框架,从使馆区空间演化与周边区域发展互动角度,研究了使馆区对区域经济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及使馆区在提升区域效应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仅针对使馆区这一城市化进程中特殊区域的形成、发展和演化问题进行研究,不涉及研究外交关系、社会制度、地缘政治、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与广义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等学科领域方面有关的内容。文中对外交、使馆、使馆馆舍等基本概念的简单辨析以及有关研究背景的概括描述,不仅是因为它们与使馆区之间有着密切的先后顺序和因果联系,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层层递进引入对使馆区的介绍和研究。这一研究,在理论上有利于为使馆集聚现象的产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为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新的分析思路,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在实践中使馆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并且可为各领馆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因此,本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都有一定创新之处。论文内容共分九章。第一章对研究对象与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对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进行说明和阐释,明确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并拟定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区位论、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中有关区域效应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外交馆舍和使馆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从历史角度分析北京使馆区的变迁进程,以期对相关问题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为北京使馆区空间演化规律做铺垫。第四章从时代背景、动力机制、运行机理、轨迹路径等不同方面以及宏观、微观不同层次分析了北京使馆区空间演化规律。第五章以区域效应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为出发点,从定性角度分析了北京使馆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空间效应。第六章选取有关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并借助DPS数据处理系统对使馆区区域效应进行量化评价。第七章介绍了德国、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其他国家使馆区发展、演化的实践过程,通过对其成果经验及不足之处的总结,得出有关值得借鉴的经验。第八章揭示了北京使馆区及其周边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在上文分析基础上,根据使馆区区域效应的调控目标,提出促进使馆区区域效应提高的对策建议。第九章是对本文研究过程和分析结果的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基本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框架体系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区位论对区域效应问题的研究
        一、古典区位论
        二、新古典区位论
    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对区域效应问题的研究
        一、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节 产业集聚理论对区域效应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国内外有关外交馆舍和使馆区的研究
        一、关于外交馆舍建筑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外交馆舍法律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使馆区的研究
    第五节 相关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第三章 北京使馆区历史变迁进程
    第一节 东交民巷使馆区
        一、使馆区的前身(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
        二、使馆界的出现(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庚子事变)
        三、“国中之国”的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至民国初期)
        四、使馆区的结束(民国中后期至新中国初期)
    第二节 新中国使馆区
        一、第一使馆区
        二、第二使馆区
        三、第三使馆区
        四、第四使馆区
    第三节 各省市领馆区
        一、上海领馆区
        二、广州领馆区
        三、成都领馆区
        四、武汉领馆区
        五、南宁领馆区
        六、昆明领馆区
        七、沈阳领馆区
        八、西安领馆区
第四章 北京使馆区空间演化规律
    第一节 使馆区空间演化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均衡化方向发展
        二、区域空间价值提升与融入世界城市体系步调一致
        三、城市外交的兴起和发展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四、城市反恐体系的构建已成为维护公共安全的基础
    第二节 使馆区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一、战略调整,政府导向力
        二、体制转型,市场牵引力
        三、区位重构,投资推动力
        四、属性同质,文化聚合力
    第三节 使馆区空间演化的运行机理
        一、初始推动机制
        二、循环累积机制
        三、自组织机制
    第四节 使馆区空间演化的路径特征
        一、城市定位与区域发展互动,引致使馆区呈“环带”分布趋势
        二、空间演替与政府调控互动,引致使馆区城市建设品质的提升
        三、社会分异与空间分异互动,引致外事机构及人员内聚性较强
        四、个体位势与空间位势互动,引致使馆区周边经济体微观重构
第五章 北京使馆区区域效应分析
    第一节 区域效应的内涵与特征
        一、区域效应的内涵
        二、区域效应的基本特征
        三、区域效应的逻辑结构
    第二节 区域经济效应
        一、乘数效应:使馆区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高端布局、高端集群和高效建设
        二、扩散效应:使馆区发展有利于营造大空间、搭建大平台以及改善大环境
        三、拉动效应:使馆区发展有利于统一调配涉外市场资源拉动集聚跨越发展
    第三节 区域社会文化效应
        一、社会发展引导效应:使馆区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人居环境优化效应:使馆区发展有利于提升国际化社区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区域文化转型效应:使馆区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化文化功能和创新功能
    第四节 区域空间效应
        一、空间结构调整效应:使馆区发展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城市空间调整的管控
        二、空间拓展效应:使馆区发展有利于夯实城市国际现代化发展空间的基础
        三、空间结构演化效应:使馆区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协调共进
第六章 北京使馆区区域效应评价
    第一节 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体系设计思路
        二、体系设计原则
        三、指标选取方向
        四、体系设计方法
    第二节 模型选择与测算过程
        一、灰色关联分析
        二、测算过程
    第三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使馆区商贸发展指数对区域发展的回馈度较大
        二、使馆区产业发展指数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欠佳
第七章 国外使馆区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德国柏林使馆区
        一、二战前后的柏林使馆区
        二、复都之后的柏林使馆区
    第二节 马来西亚布城使馆区
    第三节 美国华盛顿使馆区
        一、华盛顿使馆区的位置分布
        二、驻美外交馆舍选址的有关规定
        三、华盛顿设立新使馆区的设想
    第四节 澳大利亚堪培拉使馆区
        一、堪培拉使馆区的由来
        二、各级政府在使馆区规划和分配中的作用
        三、外事用地未来的需求和供应
第八章 北京使馆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使馆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立法缺失,使馆区发展缺乏法律保障
        二、定位单一,外事区域规划缺乏整体性
        三、储备不足,外事用地规模效应有待提高
        四、认识模糊,使馆区周边区域发展缺少政策支持
    第二节 使馆区面临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使馆区设立时的客观条件限制
        二、驻华外交机构馆舍选址管理政策的变化
    第三节 使馆区区域效应的调控目标
        一、区域贡献的高效化
        二、区域产业的整合化
        三、区域布局的合理化
        四、区域发展的协调化
    第四节 促进使馆区区域效应提高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为区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二、凸显差异定位,为区域发展开辟特色路径
        三、推进人才集聚,为区域发展打造动力支持
        四、优化服务环境,为区域发展提升竞争实力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士亮;;对政府行为博弈与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关系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卫;北京使馆区发展、空间演化及区域效应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2 吴伟军;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和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王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李海海;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盼盼;银行贷款渠道视角下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张婷;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3 蒲红霞;中国利率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4 李觅;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樊琦荣;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6 陈星卉;我国利率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7 雷th;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差异引发的区域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戚梦娜;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9 高原;欧元区单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阮莉莉;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02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302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b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