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构与国际格局:核心概念的比较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国际结构 国际格局 核心概念 出处:《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对概念有一些要求,好的概念应该具有较强的可实证性、独立性、简约性和稳定性,从而有利于进行解释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肯尼思·沃尔兹所提出的国际结构概念符合方法论的要求,简明而具有解释力。中国学者所创造的国际格局概念内涵比较混杂,可分为四个方面:等同于国际结构概念,基本等同于国际结构概念,涵盖能力分配和战略关系,以及更偏重于国际秩序的含义等。国际格局概念由于混杂了一些不必要的要素——主要是将国家集团、非国家行为体及战略关系纳入进去,导致概念复杂化、解释力不强。对目前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来说,可以吸纳和接受国际结构概念。
[Abstract]:There are some requirements for concepts in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Good concepts should have strong positivities, independence, simplicity and stability. This is conducive to interpretativ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Kenneth Woltz's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methodology.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pattern created by Chinese scholars has mixed connotations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equivalent to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and basically equivalent to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Coverage of capacity distribution and strategic relationships, as well as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mea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concept of the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is a mixture of unnecessary elements-primarily the grouping of countries. The incorporation of non-State actors and strategic relations leads to the complexity of concepts and the lack of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current study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can be absorbed and accept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虽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都属于科学研究,但正如美国政治学者戴维·辛格(J.David Singer)所指出的,“应该强调的是,理论的首要目标是解释;当描述性要求和解释性要求相冲突的时候,后者应该具有优先地位,即使这是以牺牲某些描述上的准确为代价的”。1作为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江;甘锋;;试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当代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J];国际观察;2007年03期
2 金灿荣;刘世强;;告别西方中心主义——对当前国际格局及其走向的反思[J];国际观察;2010年02期
3 毛瑞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上立场一致性的考察——基于对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在联合国大会投票的分析[J];国际论坛;2013年03期
4 苏格;论国际格局的变迁与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05期
5 潘维;国际政治研究的层次与世界格局的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2年04期
6 周方银;对当前国际格局的聚类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12期
7 阎学通;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10期
8 刘江永;未来的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10期
9 楚树龙;;国际格局的变与不变及中国国际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04期
10 张睿壮;;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定位[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彦林;当代国际政治中的格局与秩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巴殿君;;论东北亚区域制度化合作的外部干预与内部制约[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3 马友强;;浅议经济理论的性质与方法[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2期
4 王瑾;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几个国际热点问题研究综述(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3期
5 金灿荣;刘世强;;延续与变革中的国际体系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4期
6 杨鲁慧;;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及趋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2期
7 孙东方;;当前世界格局变动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取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1期
8 乔木;多极化趋势不会改变[J];当代亚太;2002年06期
9 李少军;;论国际关系中的案例研究法[J];当代亚太;2008年03期
10 郑永年;;中国国家间关系的构建:从“天下”到国际秩序[J];当代亚太;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学斌;;政治学哲学:必要性与学科定位[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2 臧秀玲;;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吴其胜;;国际关系中的跨层次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4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谭笑;“遏制”战略再审视:从卡特到布什—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7 陈水生;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D];复旦大学;2011年
8 华翔;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美武;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海博;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地位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郭盼盼;冷战后欧盟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箫轲;冷战后周边大国的对朝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玉华;国际政治格局“无极化”论说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曲鹏飞;中国共产党战略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李晶晶;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田丰;战略性投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郑f,
本文编号:1474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47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