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超越主权国家与群体认同——林克莱特批判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2 00:34

  本文关键词: 批判理论 国际关系 林克莱特 法兰克福学派 出处:《国外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安德鲁·林克莱特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英国学派等相关理论,提出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理论思想——强调超越传统的主权国家的约束,将个人的认同从其所属的国家转向更广泛的国际共同体或世界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以个人而不是主权国家为基本组成单位的世界社会。从这种世界社会的概念出发,林克莱特提出了他对于伤害原则的研究纲领。在他看来,伤害原则应该是以世界主义为基础,其中每一个个体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免于暴力和不安全的自由。可以说,林克莱特对于伤害原则的研究是他前期对世界共同体研究的自然延伸,正是由于有了将所有人看做从属于同一个世界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他才能引申出将对于个人的伤害看做国际关系中最为基本的伤害形式这一论点。林克莱特的思想表达了批判理论对于"人类解放"这一终极目标的追求,表明人类追求主体性自由、摆脱国家共同体约束的取向。
[Abstract]:Andrew Linklat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critical theory"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 combines Marxist, Frankfurt, English, and other relevant theories. Putting forward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thinking-emphasizing the constraints of sovereign States beyond traditional ones, and shifting the identity of individuals from the countries to which they belong to to the wider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r the world community, Thus forming a world society with individuals, not sovereign states, as the basic unit. From the concept of this world society, Linklater put forward his research program on the principle of harm. In his view, The principle of harm should be based on cosmopolitanism, in which every individual has the freedom to be free from violence and insecurity... Linklater's study of the principle of injury wa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his earlier study of the World Community, and it wa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thought that all people were subordinate to the same world community. He was able to develop the argument that harm to the individual was the most fundamental form of har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inklater's ideas expressed the critical theory's pursuit of the ultimate goal of "human liberation". It shows that human beings pursue subjectivity freedom and get rid of the orientation of national community constraint.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批准号14QD17)资助
【分类号】:D8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旭东;;论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李慧明;;和谐世界——崛起之后的国际理念与终极目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赵晨光;;试论国际政治中的民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4 曾黎;;全球生态伦理建构的两难[J];道德与文明;2008年04期

5 司德坤;;关于“和平”的理解[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谷燕虎;;浅析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年17期

7 陈玉聃;;城邦、城市国家体系同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比较[J];国际观察;2010年06期

8 李刚;;现实主义传统中的“国家至上”原则[J];国际论坛;2006年06期

9 陈昌升;;在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重新发现霍布斯的政治哲学[J];国际论坛;2008年03期

10 房乐宪;孙雪峰;;洛克的“自然状态”与布尔的国际社会思想[J];国际论坛;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李宝林;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沈明春;北宋时期东亚区域体系的转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王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6 卢敏;全球化进程中的相互认可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崔达;全球环境问题与当代国际政治[D];苏州大学;2008年

8 赵俊;承认的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赵贞;欧洲一体化启动阶段的美国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宗伟;地缘区位、战略选择与自我—“关键他者”互动:朝鲜、利比亚和伊朗核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涛;规范因素与地区安全秩序的建构[D];南京大学;2011年

2 徐燕;赫鲁晓夫时国际主义路线的调整[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艳芳;国家形象在大国崛起中的战略作用及其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宗伟;现实主义战争原因理论:反思与再认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晖;国际人权规范对中国外交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9年

6 王方颖;冷战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谭韵冬;探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相对获益[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义鹏;中国国际形象的战略框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9 罗嘉航;多视角下的多边主义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赵志民;西方NGO创新模式对中国NGO的借鉴意义[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Q,

本文编号:1523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23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9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