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小行为体与国际制度——亚信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与亚洲安全

发布时间:2018-02-26 10:49

  本文关键词: 亚信会议 东盟地区论坛 规范制度 网络权力 过程实践 出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小行为体能否有效建立与主导国际制度?作者试图从亚信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的经验出发,探讨在大国战略互信缺失、地区安全机制不足的情况下,小行为体发挥主导作用,建设地区安全机制的可能性与条件。亚信会议由哈萨克斯坦倡议成立,东盟地区论坛由东盟倡议成立并主导,二者都属于国际体系中的中小行为体。作者提出,小行为体有效建立并主导国际制度依赖三条路径,即规范制度、网络权力与过程实践。首先,在规范上必须实现普遍规范的本地化改造,在制度建设中须遵循协商一致、循序渐进与低制度化原则。其次,小行为体的主导权来源于网络,即小行为体应能以自已为中心将相关大行为体织入制度网络中,通过网络获得大国认同、进行大国平衡,从而获得制度网络权力。最后,制度动力来源于多重过程与规范实践,过程导向给予制度以发展动力,制度通过主导性实践被界定和强化。作者以亚信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为例对上述分析框架进行了阐释,并指出小行为体主导国际制度的前提条件与局限性。
[Abstract]:Can small actors effectively establish and lea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CICA and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leading role of small actors in the absence of strategic mutual trust among the major powers and the inadequacy of regional security mechanisms. The possibility and condi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security mechanisms. The CICA meeting was established at the initiative of Kazakhstan and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was established and led by ASEAN. Both belong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actor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small actors depend on three ways to establish and lea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effectively, that is, the normative system, network power and process practice. First, the loc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al norms must be realized in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consensus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Secondly, the dominant power of the small actor comes from the network, that is, the small actor should be able to weave the relevant large actors into the institutional network, obtain the identity of the big country through the network, and balance the power. Finally, the power of institution comes from multiple processes and normative practices, and process orientation gives pow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The system is defined and strengthened through the dominant practice. The author takes the CICA and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s examples to explain the abov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ints out the precondi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mall actors to dominat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新光;中亚安全合作机制评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2期

2 努尔朗·耶尔梅克巴耶夫;张宁;;亚洲安全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05期

3 许涛;关于召开“亚洲相互促进与信任措施会议”倡议的回顾与前瞻[J];国际资料信息;1998年04期

4 朱立群;林民旺;;赫尔辛基进程30年:塑造共同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12期

5 秦亚青;魏玲;;结构、进程与权力的社会化——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3期

6 魏玲;;第二轨道进程:清谈、非正式网络与社会化——以东亚思想库网络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2期

7 魏玲;;后本质主义文明与国际政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11期

8 秦亚青;;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04期

9 秦亚青;;行动的逻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转向”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发展;;建构主义视角下韩国对中国崛起的反应[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2 张东宁;;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安全路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3 曹德军;;国家间信任的生成:进程导向的社会网络分析[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4 黄真;;国际关系中的互惠:一项研究评估[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5 魏玲;;国内进程、不对称互动与体系变化——中国、东盟与东亚合作[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6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7 谢桂娟;;东北亚文化融合的政治因素及路径分析[J];东疆学刊;2009年03期

8 雷小华;段璐灵;;东亚合作中东盟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分析——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J];东南亚纵横;2009年02期

9 娄伟;;观念认同与地区秩序建构——兼谈中国新安全观在建构东亚秩序中的作用[J];东南亚研究;2012年01期

10 杨恕;张会丽;;评上海合作组织与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之间的关系[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洁宇;;论自尊心、恐惧感和国家间关系——以以德关系为例分析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和感情因素[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动力探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高娈;冯玉强;刘鲁宁;邵真;;基于组织中社会网络的个体层次企业信息系统消化吸收研究[A];2013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3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5 肖洋;建立信任措施实践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7年

8 魏玲;第二轨道进程:规范结构与共同体建设[D];外交学院;2008年

9 揭晓;从分散、合作到集体行动[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杜娟;国际规范的传播:社会化和本土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蕾;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会丽;上海合作组织与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许善品;论中印反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大龙;中国跨国油气管道安全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5 尚素娟;中国“第二轨道外交”与东亚共同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岳;东亚安全合作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山;东亚共同体建设:动力、挑战与前景[D];南昌大学;2011年

8 黄述利;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对外关系变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卢潇;应对美国外空军备发展的国际外空军备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赵国力;“9·11”后中国的中亚战略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新光;普京的新中亚战略[J];当代世界;2001年12期

2 朱新光;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现象刍议[J];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1期

3 秦亚青;魏玲;;结构、进程与权力的社会化——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3期

4 朱立群;聂文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8期

5 秦亚青;;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联合;;从“平民行为体”到“战略行为体”——冷战后丹麦外交与安全政策评析[J];国际论坛;2006年01期

2 库尔特·韦兰德;范蕾;;拉丁美洲的制度变革:外部模式及其不可预见的后果[J];拉丁美洲研究;2012年02期

3 乌戈·马太;劳拉·纳德;苟海莹;;《西方的掠夺——当法治非法时》[J];出版参考;2012年28期

4 李少军;;论“主体间世界”[J];国际观察;2010年05期

5 高尚涛;个人行为体与国际体系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8期

6 钟飞腾;;社会行为体与政策偏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微观基础[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4期

7 王公龙;;国际体系的稳定、变革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李少军;;怎样认识国际体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6期

9 李细兰;;21世纪初期国际体系展望[J];学习月刊;2009年14期

10 乔利恩·豪沃思;黄海涛;;作为全球行为体的欧盟:争取全球大协议的大战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闫健;关于信任的研究[N];学习时报;2006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 叶江;欧盟:实现一体化“雄心”很累[N];文汇报;2012年

3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学者 王猛;中国应建多层次有弹性的中东外交机制[N];东方早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褚国飞;季北慈:软实力需结合多重因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约瑟夫·奈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 徐庆超 译;软实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张剑荆;国际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选择[N];学习时报;2009年

7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学者 王猛;中国应战术“放权” 建多层次有弹性的中东外交机制[N];东方早报;2014年

8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沈逸;以治理求安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潘世伟;民间组织———社会公共事务中的重要行为体[N];中国社会报;2002年

10 郑先武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安全合作:区域间主义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宋国友;国家冲突阴影下的贸易增长:一种社会—国家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2 王猛;中国参与中东[D];西北大学;2006年

3 王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方晓;欧盟规范性外交对中东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6 母耕源;外交沟通理论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锋;认知‘自我’与‘他者’:东亚认同的演化与建构[D];青岛大学;2012年

2 郝军学;初探外交能力与中国外交[D];外交学院;2007年

3 王苹;论全球治理行为体及其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英;论跨国政治[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杨一;沟通行为体、国内制度变迁与国际制度准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本体性政治状态与治理[D];河南大学;2006年

7 王铸成;亚洲冷战是否不可避免?[D];复旦大学;2012年

8 杨建平;布莱尔主义外交思想的理论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郭春琦;试析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D];河南大学;2012年

10 张缓缓;跨国公司对国际体系的影响[D];中原工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537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37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d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