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西方公共外交传播方式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8-03-03 07:29

  本文选题:公共外交 切入点:传播方式 出处:《理论探索》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西方公共外交是政府"大外交"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西方公共外交的传播方式培育了强大的思想智库,传播了西方价值观,适应了地缘安全需求,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提升了国家软实力。但其单边主义的总体外交、说教式的单项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文化霸权语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外交的传播效果。西方公共外交传播方式对当今中国公共外交有着重要启示:坚持防御性公共外交传播模式,准确把握政府角色;运用双向传播或多向传播的对话传播方式,转变话语体系;营造多元化公共外交传播主体格局,培育智库、市民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加强公共外交传播平台建设,开展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创新公共外交传播手段,抢占大众媒体舆论阵地。
[Abstract]:Western public diplom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overnment's "big diplomacy" pattern. It mainly includ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It has spread western values,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geo-security, establish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western culture, enhanced the soft power of the country, but its overall diplomacy of unilateralism, The monomial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cultural hegemonic context restrict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public diplomac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western public diplomacy communication mode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nowadays: insisting on the defensive nature.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role of government; to change the discourse system by means of two-way communication or mult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to build a pluralistic pattern of public diplomacy communication subject; to cultivate think tanks, civil society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to innovate the means of public diplomacy communication, and to seize the posi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mass media.
【作者单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ZZ013),负责人陈文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2162001),负责人尹朝晖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吕正韬;;美国智库的影响有多大?[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2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国际公关;2009年02期

2 谭震;;博鳌:公共外交的成功平台——与蒋晓松一席谈[J];对外传播;2010年07期

3 赵磊;王燕;;从胡锦涛访美看中国公共外交[J];党政论坛;2011年04期

4 方匡;;新公共外交之“新”[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赵启正;;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9年11期

6 傅莹;;重视公共外交[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9期

7 陈昊苏;;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J];对外传播;2009年12期

8 谭震;;黄友义谈公共外交[J];对外传播;2010年07期

9 赵启正;;如何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J];留学生;2010年11期

10 唐小松,王义桅;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J];欧洲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桂珍;桑维军;;对外宣传向公共外交的转型——从奥运会到世博[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义桅;;公共外交与中国软权力的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万明;;论现今伊朗公共外交的运用与效果[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显泗;;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7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刁妍;开展公共外交拓展履职领域[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N];新华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 王尔山;美式公共外交的新延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中国公共外交顺势而为[N];人民日报;2010年

5 记者 司晋丽;成立民间机构推进公共外交[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杜军玲;国家公共外交香港可出一份力[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赵启正;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N];组织人事报;2010年

8 顾钧;走进公共外交的新时代[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记者 钟海珍;公共外交 匹夫有责[N];组织人事报;2010年

10 任晶晶 当代中国研究所外交史与港澳台史研究室;公共外交:中国外交新高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琳智;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中意;国际化视野中的城市公共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3 袁王珏;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中的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5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母耕源;外交沟通理论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0年

7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8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静;中国中东外交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因素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薇;地方政府公共外交的维度与效果[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杨慧娟;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公共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婷婷;英国的公共外交(1997-2009)[D];外交学院;2010年

4 郑舒婷;试析中国对美国的公共外交[D];暨南大学;2011年

5 全李彬;公共外交的“客体”指向法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单书波;公共外交视角下的中国世博外交[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妍;中国对美公共外交评析[D];辽宁大学;2011年

8 单成现;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中国公共外交[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飞;互联网公共外交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强东妮;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60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60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8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