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侨务公共外交——基于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效果评估

发布时间:2018-03-07 14:23

  本文选题:建构主义 切入点:侨务公共外交 出处:《东南亚研究》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建构主义视野下,侨务公共外交可被理解为中国同海外华人间共有观念的相互建构过程,借以在彼此间建立起一种依赖集体认同的合作型文化,进而促使侨务公共外交理念为海外华人所接受。本文以广东省华侨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的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为例,通过评估该项目的效果来检验建构主义视角的实证价值。经研究发现:侨务公共外交所开发的文化交流项目有助于提升华裔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当他们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感知到祖籍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全方位进步时,他们会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正面的"二次传播";然而,目前他们对中华民族持一种浅层的文化认同,侨务公共外交的实施应注意文化认同培养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并注重中国的社会性成长。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the public diplomacy of overseas Chinese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process of mutual construction of common concepts between China and overseas Chinese, so as to establish a cooperative culture that relies on collective ident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summer camp of "China's Root-seeking Journe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Youth School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promotes the concept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public diplomacy to be accepted by overseas Chinese. The empirical value of the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is tested by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the projec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 developed by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Public diplomacy helps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teenagers. When they perceiv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their ancestral countries and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their national image in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they will carry out a positive "second transmiss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however, At present they hold a superficial cultural identity to the Chinese n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for overseas Chines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gradual and sustainabl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social growth of China.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青年项目“侨务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研究——以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广东)夏令营为例”(GD15YHQ01)
【分类号】:D634;D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季玲;;重新思考体系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概念与逻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6期

2 杨晋涛;俞云平;;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个案比较[J];世界民族;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剑南;;国家的身份属性与身份退化[J];东方论坛;2013年02期

2 杨伟国;;欧盟超国家机构角色认同的形成——以欧洲法院为例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年31期

3 杨原;;大国权力竞争方式的两种演化路径——基于春秋体系和二战后体系的比较研究[J];当代亚太;2014年05期

4 方舒;宋兴川;;文化背景对东南亚华裔学生华文学习的影响[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林逢春;隆德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侨务公共外交:理论沟通与发现[J];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6 雷勇;;论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及其现代建构[J];世界民族;2011年02期

7 刘惠华;;论中美互动模式与中美关系[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王贞威;;家人:两岸关系新文化结构探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03期

9 陈文;李钊;邓禹;;东南亚华裔青少年来华留学的动因分析——基于两广地区15所院校的抽样调查数据与田野观察[J];世界民族;2013年04期

10 贺刚;;身份进化与欧洲化进程——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国入盟进程比较研究[J];欧洲研究;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隆;论北极治理范式及其“阶段性递进”机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贺刚;自传体叙述与身份进化的动力: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的欧洲化进程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嘉明;结构建构主义与区域公共产品[D];辽宁大学;2013年

2 王婉潞;试析二战后中印角色身份的形成与转化[D];辽宁大学;2013年

3 谭桂照;国际气候谈判格局演变对中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平山;从同化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谈印尼政府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J];当代亚太;2001年06期

2 温北炎;试比较印尼与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度[J];东南亚纵横;2003年01期

3 曹云华;从族际通婚看泰国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J];东南亚研究;2001年02期

4 郭继光;印尼华人参政问题:历史与现状[J];东南亚研究;2002年02期

5 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6 秦亚青;;文化、文明与世界政治:不断深化的研究议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11期

7 韦红;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民族政治的淡化[J];世界民族;2002年01期

8 曾少聪;东南亚华人与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研究——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J];世界民族;2002年02期

9 周聿峨,龙向阳;马来西亚华族的民族母语教育[J];世界民族;2002年03期

10 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2期

4 李志斐;;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5 李艳艳;;“9·11”后的美国公共外交[J];社会观察;2006年06期

6 刘国华;李阵;;透视二战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J];长江论坛;2007年02期

7 李默;;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07年05期

8 张毓强;张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论坛”述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7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天U,

本文编号:1579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79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