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主义
本文选题:澳大利亚 切入点:南太平洋岛国 出处:《太平洋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南太平洋地区主义的发展已近70年,其中澳大利亚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澳大利亚几乎是所有南太平洋地区中政府间合作组织的创始会员国,同时作为该地区发展最为强大的国家,其为地区主义的建制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区域内外局势的变化,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地区主义的构建和维护中遇到一些问题,其地位和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认为,虽然澳大利亚的地区影响力受到削弱,但在未来几十年间,将依然是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
[Abstract]:Australia has been an important member of nearly 70 years of South Pacific regionalism. On the one hand, Australia is a founding member of almost all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in the South Pacific,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y in the region, it has made great efforts and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ism; on the other hand, as the situ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egion has changed, Australia has encountered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uth Pacific regionalism, and its status and role have been affe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Will remain the backb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 Pacific Doctrin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分类号】:D8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忠宁;;地区主义发展的动力因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2 李一平;地区主义与中国—东盟关系的新发展[J];当代亚太;2003年12期
3 ;编者的话[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4 李义虎;;“多极化”和地区主义问题[J];国际政治研究;1991年02期
5 蔡养泉;论东亚旧、新地区主义的形成及其比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宫少朋;;《蒂普报告》引起的澳大利亚国防政策大辩论[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7 ;澳大利亚社会保障制度及启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999年02期
8 ;言论[J];领导文萃;2000年11期
9 王欲弘;;新移民与经济全球化——澳大利亚移民部的新计划[J];出国与就业;2000年19期
10 刘烨园;;旧课本[J];东西南北;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育人;;地区主义战略:中国的现实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曾绍平;;澳大利亚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考察报告[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3 陈克进;;澳大利亚的级别婚试析[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4 张桂鸿;;澳大利亚政府资产管理体制研究[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6 赵银亮;;欧盟地区一体化与冲突管理机制相关性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强恩芳;;新西兰行政部门改革:现在在哪里?将何去何从?[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鸣;;中国责任论探究与和谐世界的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余建华;张屹峰;;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周边地缘结构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欧阳勤;;警惕[A];2002年电子陶瓷及其在真空电子行业中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卢伟邋实习生 陆小青;市领导会见澳大利亚客人[N];南宁日报;2008年
2 韩锋;澳大利亚的政府机构改革及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黄菊会见澳大利亚客人[N];人民日报;2006年
4 韩锋;中澳合作潜力还很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冯俊扬;日本“四国战略同盟”,刚构想即受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N];人民日报;2008年
7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戴军;澳大利亚:种族主义不再有市场[N];光明日报;2004年
8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澳大利亚 靠近东盟 不忘美国[N];人民日报;2004年
9 金戈;霍华德的勇气与澳洲华裔的“喜气”[N];财经时报;2007年
10 记者 赵良英邋实习生 刘天纵;李春明会见澳大利亚客人[N];湖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谷雪梅;冷战时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发展(1945-1973)[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7 刘渝梅;东亚地区合作与中国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仇发华;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王展鹏;跨国民主及其限度[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庆文;新世纪以来的中澳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宾科;澳大利亚“中等强国外交”述评—聚焦陆克文政府外交政策[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王一卿;波林·汉森及单一民族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婷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改革研究(1983—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娜娜;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宋晓东;中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7 郭忠宁;地区主义发展与地区性体系的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睿婷;东亚地区主义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9 江立;东亚地区主义的中国探索[D];青岛大学;2011年
10 葛怀宇;中国:亚洲地缘政治的“重心”[D];外交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592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9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