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张作霖在东北》中译本修订版序言

发布时间:2018-03-13 14:13

  本文选题:日本侵华 切入点:以强止战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日关系已成世界难题,根源究竟在哪里?如何正确地认知和应对日本?两国如何才能实现世代友好?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来自外部的危险化做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日本历史上的侵华与现在的反华,都不仅仅是上层"一小撮右翼"政要的操弄,而是有其历史、社会、现实利害和美国扶持的深厚根基。
[Abstract]: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ve become a world problem. Where is the root cause?.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Japan? How can the two countries achieve generational friendship? More importantly, how can external dangers be turned into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deepening reform?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in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anti-China struggle are not only the manipulations of "a handful of rightwing" political figures in the upper echelons, but also have their historical, social, realistic interests and the deep foundation of American support.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6;D822.3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立文;;王永江与奉系“新政”[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2 胡玉海;;论奉系军阀[J];东北史地;2008年02期

3 胡玉海;程亚娟;;张作霖出身问题考辩[J];东北史地;2009年05期

4 苏全有;孙中山与粤皖奉三角联盟辨析[J];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01期

5 钱凤欢;李欣鑫;;利欲的膨胀与破灭——试析奉系军阀的兴衰[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陈紫微;;社会交往与奉系军阀成长及消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7 茅文婷;;爱国主义视角下的张作霖对日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0年17期

8 张文俊;申晓云;;论张作霖与日本关系的双重面相[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04期

9 程亚娟;曾亚玲;;郭松龄事件中日张关系述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王德朋,华正伟;论奉系军阀经济力量的构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迪香;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军政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文平;民国前期的扩军与裁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凤杰;王永江与奉天省早期现代化研究(1916-1926)[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段永富;美国对伪满洲国政策研究(1931-1941)[D];吉林大学;2010年

5 艾虹;苏俄(联)政府与中国地方实力派关系研究(1917-1927)[D];吉林大学;2010年

6 孙鸿金;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骏;行政主体视野下的沈阳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艳;论张学良的日本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彬;东北军海军兴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贾坤;近代来华外国顾问群体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孟晓光;民国初年东北官民自办铁路及对满铁铁路的抵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田雪莹;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鸦片政策[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李自强;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史的关键时刻[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7 曲博;张学良主政时期的对日政策及其评析[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8 刘东;关东军与张作霖[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翔;如夫人的烦恼[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10 朝木日勒格;“九一八事变”前满铁与东北政局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灿;从曹氏墓字砖看古代中日关系[J];江淮论坛;1980年04期

2 陶文钊;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02期

3 ;从文化和传播层面探讨中日关系——“中日文化交流暨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J];电视研究;2000年09期

4 殷燕军;日本新安全战略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南开学报;2000年05期

5 张兴堂;中日关系的走向与东北亚局势[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李伯军;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的演变与中日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赵月峰;论新世纪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J];东疆学刊;2001年04期

8 方X;琉球、钓鱼岛与中日关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01期

9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10 时殷弘,吴学文,白竞凡,冯昭奎,章伯锋,苏智良,林治波,杨奎松,步平,笠原十九司,张连红,徐勇,高桥哲哉;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3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6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7 经济日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指针[N];人民日报;2005年

9 樊勇明;中日关系坚冰之下蕴藏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邱震海;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还是实质性改善?[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9 董磊磊;运用高中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实践和体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06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06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9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