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印尼首届阿里内阁对华政策调整与两国关系

发布时间:2018-03-20 23:23

  本文选题:阿里内阁 切入点:日内瓦会议 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1953年8月至1955年7月阿里首次组阁执政时期,印尼政府对其对华外交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通过选派驻华大使、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开展两国外交会谈、协商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实现对华访问等重大外交工作,促进了两国关系发展。随着阿里内阁时期印尼对华政策的调整,中国也做出积极反应,不仅重新选派了驻印尼大使,而且周恩来还应邀访问印尼并出席了第一次亚非会议,期间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就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达成共识,同时中国正式提出支持印尼收复西伊里安,为朝鲜战争后改善两国关系以及中国与亚洲邻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from August 1953 to July 1955, when Ali first formed a cabinet in power, the Indonesian government made positive adjustments to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 China, especially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ambassadors to China to conduct diplomatic talk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during the Geneva Conference. Major diplomatic work, such as resolving the issue of dual nationality of overseas Chinese through consultation, and carrying out a visit to China,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With the adjustment of Indonesia's policy towards China during the Ali Cabinet period, China has also made a positive response. Not only did the ambassador to Indonesia be re-selected, but Zhou Enlai was also invited to visit Indonesia and attend the first Asian-African Conference, during which the two sides reached consensus on resolving the dual nationality of overseas Chinese on the basis of consultation. At the same time, China formally offered to support Indonesia's recovery of Sirian,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fter the Korean W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ts Asian neighbor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冷战视野下的区域发展——印(尼)马对抗与东盟建立(1963~1967)》(12BSS03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9.342;D83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艺;试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高鸣;孙锋;;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特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韩晓青;;试论中共八大的外交思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刘国华;抗美援朝是捍卫国家安全的唯一正确选择[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5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6 潘正祥,李宇征;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大转变国际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7 徐则浩;;关于王稼祥担任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前后若干历史情节的匡正[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8 田世锭,刘鹏,田世铠;试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难困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许凤林,熊剑峰;论王稼祥对我国和平自主外交思想的贡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10 焦玉石,郭华;建国后毛泽东平等外交思想探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慎明;;对毛泽东战争与和平思想及实践的几点辨析、概述和思考[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2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李敦送;;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曾令勋;;论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东林;;“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若干经济理论和观点再探析[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巧荣;;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外交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伟;;1949年司徒雷登面见毛泽东计划失败的再探讨[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勉励;;毛泽东与新中国对外谈判建交工作的开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颖;;毛泽东与建国之初的中英建交谈判[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丁明;冯小丽;;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外交方针中的经济因素[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承就;古巴共产党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周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时新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3 李伟;1950-1978年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栾琮聪;全球化视野下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演变的规律及其启示[D];山东大学;2010年

5 马竞欧;冷战后中日对老挝援助的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陈光强;从认知视角看正常化过程中的中英关系(1949-1972)[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卞尊营;建国后毛泽东“三农”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隆兴;萨科齐政府对华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莉娜;中印贸易摩擦的特征及对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董妍;毛泽东执政忧患意识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军 ,殷云利 ,郝获平;邓小平与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J];党史博采;2002年05期

2 桂玲;中俄峰会勾勒两国关系轮廓[J];国家安全通讯;2003年03期

3 梅景;;我看印度国庆阅兵[J];当代世界;2006年03期

4 杨进;;“足球外交”能否冰释前嫌[J];世界知识;2008年19期

5 陈相;;走进土耳其[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11期

6 ;外刊速览[J];新理财;2011年01期

7 解;;伊、科两国关系一览[J];世界知识;1990年16期

8 ;东盟视窗[J];广西经济;2014年02期

9 廖卓娴;;韩日岛屿之争,两国关系难解的死结[J];老年人;2012年10期

10 王大军;喜迎中日建交25周年[J];党的生活;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冬芳;楚志高;;中国与朝韩两国关系史新视角[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林梅;;马来西亚的印尼劳工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3 赵干城;;中国对印度战略的基本理念与政策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刘少东;;破解中日互信中的制约因素[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5 王维远;王江鹏;;日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关于进一步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几点认识[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6 储峰;;20世纪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述评[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金珍镐;;从朝核问题来分析的韩中关系[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8 梁敏和;;中国-印尼关系60年回顾与展望[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耿克民;;近年来中国南非关系发展述评[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10 阿马杜·瑟库;;尼日尔与中国的关系[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波兰记者 李增伟;波俄关系趋向缓和[N];人民日报;2001年

2 记者 管克江、新华社记者 赵金川;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国关系[N];人民日报;2005年

3 记者 郝云甫 赵焱;厄瓜多尔总统会见中国政府特使[N];人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 冯颖;邵琪伟会见南非旅游部长[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记者 王宇丹;回良玉会见越南各民族友好交流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0年

6 记者 熊争艳;李克强同马来西亚副总理会谈[N];人民日报;2011年

7 记者 谭武军;俄罗斯再购法国“西北风”级两栖舰[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周峰;陈炳德与瑞典三军总司令会谈[N];解放军报;2012年

9 李永全;乌总统访华将促进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N];光明日报;2012年

10 庞清杰 本报记者 吕德胜;“庄园会晤”聚焦中美战略大局[N];解放军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宝明;试析以色列对华军售问题对两国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8年

2 杨丽平;21世纪初印日关系的升温及其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Ekremah Zakri(艾克马);[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胡特赐;21世纪初期中沙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5 李良玉;冷战后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关系[D];郑州大学;2006年

6 刘红良;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新进展及前景解析[D];四川大学;2006年

7 金梅;老中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郭瑞晓;新时期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发展[D];青岛大学;2012年

9 李新春;中印地缘关系及我国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依稀汉达;冷战后蒙中关系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1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41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8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