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侨务公共外交:理论沟通与发现

发布时间:2018-03-21 13:21

  本文选题:侨务公共外交 切入点:建构主义 出处:《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以身份认同、观念和文化为分析基点的研究范式,在指导具有双向性、长期性和文化性等属性特征的侨务公共外交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在通过认同理论强化侨务公共外交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当前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研究的拓展方向:窥探一个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的文化属性,丰富目前以国家为主要分析单位的集体认同研究视角和路径;以认同理论连接侨务公共外交与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建立"多重认同"模型还原建构主义的情感因素;在关注华人民族认同新动向的同时,洞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变化。
[Abstract]:Constructivism, as a research paradigm based on identity, concept and culture, has a unique advantage in guiding the public diplomacy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directional, long-term and cultural.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the public diplomacy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through the theory of identity, we also find the expanding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vism research represented by Winter: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a nation state. It enriches the perspective and path of collective identity research with the state as the main analytical unit at present, establishes the "multi-identity" model to restore the emotional factors of constructivism by using the identity theory to link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constructivism in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While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new trend of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we can see the change of national ident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49)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前进;;冷战后华人移民的跨国民族主义——以美国华人社会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01期

2 刘宏;;海外华人与崛起的中国:历史性、国家与国际关系[J];开放时代;2010年08期

3 戴晓东;;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认同[J];欧洲研究;2006年03期

4 季玲;;重新思考体系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概念与逻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卫平;;竞争政策、国家利益与中国反垄断法政策目标定位——一个基于系统的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刘延超;;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余泳;;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外交——国际体系转型与地缘经济的视角[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1期

8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9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赵洲;;国际责任法上私人行为归属于国家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俞新天;;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国际视野[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6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廖丽;;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问题反思与重构——以和谐世界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8 骆旭旭;;全球治理与国际竞争法的网络模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9 李春成;;价值观与公共政策:政策分析的新领域[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一;沟通行为体、国内制度变迁与国际制度准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冀君;中欧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及中国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联;民族问题与当前国际政治态势[J];当代世界;1999年10期

2 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阿尔伯特·马蒂尼利,夏光;市场、政府、共同体与全球管理[J];社会学研究;2003年03期

4 秦亚青;;文化、文明与世界政治:不断深化的研究议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11期

5 陈晓律,李永刚;当代民族主义及其未来趋势[J];史学月刊;1998年06期

6 单纯;论中国人的“天下民族主义”[J];世界民族;2001年02期

7 夏莉萍;;周恩来的“单一国籍”思想研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戴晓东;浅析族裔民族主义与公民民族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12期

10 炎冰;严明;;心身二元与科学之科学——笛卡尔科学哲学思想再探[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健;角色身份与中日关系——一种建构主义初探[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饶永刚;夏保雄;;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建构主义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王公龙;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贡献与缺失[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5期

4 薛力;建构主义者眼中的无政府状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5 陈凌;以建构主义视角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J];学术探索;2004年09期

6 李智;试论文化外交对国家国际威望树立的作用[J];太平洋学报;2005年03期

7 冯阳希;;浅析新时期日美同盟的强化[J];大众商务;2009年12期

8 朱陆民;朱颖;;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中日信任关系的脆弱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邹云;;建构主义安全观视野下的朝核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0年12期

10 欧阳彬;;论货币与国家认同的建构[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惠耕田;;沟通行动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2 胡键;;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观[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3 龚文庠;陈开和;;试论跨国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李洁宇;;论自尊心、恐惧感和国家间关系——以以德关系为例分析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和感情因素[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石贤泽;;国际关系学科史视域下的国际合作研究:一种单向度的关联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杜娟;;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论:理性主义国际制度研究的新发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9 齐皓;;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累积阶段——从理论革命到实证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10 吴文兵;;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安理会改革: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交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2 苗红妮;《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N];学习时报;2006年

3 王逸舟;新视野下的国家利益观[N];光明日报;2007年

4 李素华;亚太所举办“关系动力与过程建构”学术报告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执笔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金灿荣;从全球视角研究国家安全问题[N];人民日报;2007年

7 本报评论员 必娴;俄罗斯的自主性诉求[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8 本报评论员 必娴;渐进式改革:寻求民族国家与人类价值的交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9 叶淑兰 香港浸会大学;从三大国际关系理论看中国的未来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任卫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朝鲜半岛形势发展基本逻辑[N];中国国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银亮;东南亚区域制度变迁与对外政策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弛;人权观差异与中欧关系[D];北京大学;2008年

3 赵磊;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4 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刘东锋;非政府组织与理念全球化——卡内基伦理与国际事务委员会个案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张茂明;欧洲联盟国际行为能力研究:一种建构主义视角[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10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俊林;建构主义解析中日安全困境及其意义[D];延边大学;2005年

2 陈玲;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8年

3 高云;浅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文化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小伟;隐形残疾人:我国城市残疾人的“隐形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陶杨华;理性主义还是反理性主义[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苑基荣;当代中国国家利益建构[D];吉林大学;2005年

7 宋秀娟;论苏联模式对中苏分裂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薛力;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9 陈吉庆;文化认同在东盟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肖瑶;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44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44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5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