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国际制度下的中美互动论析

发布时间:2018-03-21 21:08

  本文选题:国际制度 切入点:中美互动 出处:《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际制度是各国为了满足交往便利化和法制化需要而建立的公共平台。通过考察中美参与国际制度的情况、制度场合的互动议题以及制度场合的战略互动,本文认为在制度框架下寻求合作和解决分歧符合双方基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但鉴于国际制度的承载力有限,且国际制度对国家主权具有侵入性,中美有时无意将一些重大议题或者私有问题付诸国际制度平台。因此总体而言,国际制度能有效规范和调整中美在常规事项上的互动,而对中美涉及重大议题和私有问题的交往则不具有太大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a public platform established by various countr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facilit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exchanges. By examin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topic of interaction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eeking cooperation and resolving differences within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interest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both sides. However, in view of the limite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the intrusive na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n national sovereignt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metimes have no intention of putting important issues or private issues on the plat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general, therefor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can effectively regulate and adjus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conventional matters. Howe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major issues and private issues does not have too much restraint and guidance.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世界主要国家安全体制机制研究”(11JZD046)
【分类号】:D822.3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门洪华;霸权之翼:国际制度的战略价值[J];开放导报;2005年05期

2 苏长和;中国与国际制度——一项研究议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平;徐以骅;;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宗教动员”[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3期

2 张玉国;国际法视角下的六方会谈[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3 周晓虹;合法性与民主的困境: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联合国改革[J];当代法学;2005年05期

4 李建民,王丽霞;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与中国经济的伦理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5 李建民;孙雁冰;;国际制度、国家自主性与低碳经济——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J];东疆学刊;2011年02期

6 张玉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建设:问题与前景[J];俄罗斯研究;2007年03期

7 陈先才;;简析后冷战时期国际危机管理[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8 樊勇明;贺平;;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建设者[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任晓;;经验与理念——中国对外政策思想三十年的发展及其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薛亚梅;赵长峰;;论国际政治中权力与合作的关系[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价值分析与国家利益的调整——基于国际制度合作论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任晓;;论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3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白云真;;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知识霸权的探讨[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5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徐秀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文本解读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阮金之;;国际制度的群体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王超;;当代中国身份定位的演变对其参与国际合作的影响[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3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管治国;日本参与国际环境制度的绩效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 柳思思;历史实践与规范生成[D];外交学院;2011年

7 崔荣伟;美国区域贸易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宝林;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刘衡;国际法之治:从国际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紫翔;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内政府机构改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yN单;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5 梁志波;国际制度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综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张晓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北京国际化[D];外交学院;2011年

7 茅健飞;世界银行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子介;多边主义与东北亚安全合作[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华平;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组成和职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门洪华;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J];美国研究;2001年01期

2 王逸舟;霸权·秩序·规则[J];美国研究;1995年02期

3 阎学通;冷战后的继续──冷战后的主要国际政治矛盾[J];战略与管理;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建中;鲁杰“多边主义”理论述评[J];国际论坛;2005年01期

2 苏长和;;中国的软权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3 余建军;修正结构主义批判——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国际制度偏好的理论评估[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5期

4 王传兴;制度效果: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4期

5 郭萍;;积极参与东亚国际制度建设是中国的战略选择[J];东南亚纵横;2005年12期

6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J];国际观察;2009年02期

7 李志永;张月英;;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王逸舟;;未来20年国际关系趋势及中国的应对[J];领导文萃;2011年10期

9 赵可金;;从旧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对国际制度变迁的一项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7期

10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J];国际观察;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金之;;国际制度的群体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杜娟;;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论:理性主义国际制度研究的新发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5 徐秀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文本解读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殷翔;;国际机制研究与美欧反恐合作[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7 徐婷;;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的成就与不足——以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制度为例[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任晓;;论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9 曲博;;开放经济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新进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薛晨;;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和谐世界理念的实践——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陈昌煦;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理性主义解释[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杨毅;国际制度的改革和重建为中国提供机遇和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苏长和;中国制度与自我节制[N];东方早报;2011年

4 王彦志;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国际法学的跨学科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沈丁立;和平依然是“基本面”[N];人民日报;2006年

6 沈丁立 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本报特约编译 晓研;外来力量不应插手南海[N];世界报;2010年

7 王逸舟;尽力避免在火炉上焦烤自己[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俞新天;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N];浙江日报;2007年

9 美研;加强交流 扩大共识 促进合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程晖;不要寄望于美国彻底失败[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玮;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韦进深;决策偏好与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贾烈英;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5 李海龙;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从理性选择到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6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7 冷鸿基;国际制度内恶性竞争与春秋时期国际规范退化[D];外交学院;2013年

8 周厚虎;中美软实力战略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9 戚洪国;国际合作的制度取向[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田建明;中国软实力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俊;国际制度的国内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刘鑫;国际制度能力与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D];吉林大学;2013年

3 李晓燕;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均山;中国参与准则型国际制度:中国参与APEC的案例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5 张振庆;中国融入国际制度: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外交学院;2001年

6 刘森豹;多层次全球治理初探[D];苏州大学;2007年

7 张瑞;论美国的国际制度霸权[D];南昌大学;2012年

8 任小玲;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外交实践与发展构想[D];吉林大学;2008年

9 唐瑭;六方会谈机制化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10 赵贞;国际制度的有效性及对东北亚地区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5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45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d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