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战略构想分析
本文关键词:美韩同盟再定义与韩国的战略选择:进程与争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3年
美国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战略构想分析
陈庭翰
【摘要】: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身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外交举动时刻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变动。从历史上来看,美国的对外战略一直表现得隐晦而复杂,欲探析美国的战略意图并不简单。自布什第二任期以来,美国的对外战略意图再次表现出了历史上的特点。布什在第二任期进行韩美FTA谈判,推动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奥巴马继任之后,宣布美国“重返亚太”,并自称是美国“第一任太平洋总统”;2009年美国正式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并积极拉拢亚太盟国加入其中。笔者认为“重返亚太”和TPP关系密切,希望通过分析揭示美国推行“重返亚太”的真实意图,以及TPP对“重返亚太”战略有何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重返亚太”是美国的一种复合战略,企图实现三个主要目的。首先是刺激美国经济,推动美国实现经济复苏;其次,是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最后是协助美国重新主导亚太秩序。而TPP正是“重返亚太”为实现这三个目标而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美国在亚太地区所受的威胁,来推断“重返亚太”战略的真实意图。美国遭受的第一个威胁是美国国内经济遭遇挑战。自70年代布林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国经济不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2007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经过了6年时间的调整,美国也未能找到有效刺激国内经济复苏的方法。美国遭遇的第二个威胁是由于联盟对外性的减弱和所受威胁的转变,导致亚太同盟基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后是亚太地区经济秩序的变化和亚太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影响了旧有的亚太秩序,损伤了美国在亚太的主导地位。 美国需要通过“重返亚太”战略应对这三个威胁。而如何应对成为难题。笔者发现,这三个威胁涉及到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层面,而且牵连着整个亚太地区,常规的战略手段很难达到美国希望的战略效果。而TPP自身特性,正可以满足如此复杂的战略目的。首先,,TPP可通过更彻底的贸易壁垒减免和更低门槛的服务贸易准入,为美国打开广阔的亚太市场。美国萎靡不振的国内经济将有可能从TPP中汲取巨大活力;其次,TPP作为比多哈回合谈判涉及的多边合作机制标准更高的经济协定,有利于推动美国在经济和政治层面推动其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强化;最后,TPP是高品质、宽领域的多边合作机制,对重塑亚太秩序有极大的效果:一方面可通过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制衡东亚共同体进程,一方面可抑制中国这类新兴国家的贸易影响力。 总之,TPP是美国实现“重返亚太”战略目的的手段和工具。美国将充分利用TPP的特性,使之在同盟领域、地区经济合作领域和国内经济领域发挥作用,最终实现潜在的战略构想。 对此,中国应在战略高度上积极回应TPP谈判,并进一步推动东亚共同体进程和东亚区域合作。同时中国应加快国内经济机制的改革,以更好的应对TPP的来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71.2;D813;D82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华如;;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张慧智;;中日韩东亚共同体构想指导思想比较[J];东北亚论坛;2011年02期
3 陈建波;张景全;;朝鲜半岛新危机与美国东北亚同盟体系新变化[J];东北亚论坛;2011年04期
4 朴贤洙;金京善;;韩美FTA与韩国经济的未来[J];当代韩国;2007年02期
5 陆建人;;从东盟一体化进程看东亚一体化方向[J];当代亚太;2008年01期
6 汪伟民;李辛;;美韩同盟再定义与韩国的战略选择:进程与争论[J];当代亚太;2011年02期
7 王帆;美日经贸关系与美日联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石源华;汪伟民;;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兼论美日韩安全互动与东北亚安全[J];国际观察;2006年01期
9 杨毅;;联盟体系下的经济事务与国家安全——一项分析框架[J];国际论坛;2010年06期
10 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3 刘艳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调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姜丽丽 ,周士新;浅析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5 常笑;;从《君主论》看现实主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桑雷;;全球化视角下霸权思想的理性思维[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侯发兵;王安平;;国际冲突的蛛网模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邹函奇;评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理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隋书卿;;论冷战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困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袁学哲;;朝鲜半岛新形势与和平发展战略影响力[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宝;;评析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化因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刘志云;;中国国际法学的繁荣之路:一种引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路径[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朱萌博;马睿;;老子思想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影响力[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向丽华;;对问题导向研究倾向的评估——以对外援助研究为例[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7 张雪鹏;;利益、权力、机制和认同:国际反恐合作的多维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9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10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7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勇;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綦晓旭;论冷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中的“政经分离”原则(1952-1964)[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立;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常飞;琉球独立运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9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人;10+3框架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兼谈对东北亚合作的几点新认识[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2 刘雪莲;;朝核问题视角下的东北亚安全[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3 甘峰;;东亚共同体:路径、机制与挑战[J];东北亚论坛;2010年06期
4 崔兑旭;;韩国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推进战略[J];当代韩国;2006年01期
5 徐万胜;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三大趋势[J];当代亚太;2000年10期
6 陆建人,王旭辉;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5年02期
7 陆建人;;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J];当代亚太;2006年01期
8 宋伟;;试论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和政策限度[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9 刘江永;;鸠山的“东亚共同体”设想与东亚合作前景[J];国际观察;2010年02期
10 王传剑;试析冷战后美韩同盟关系的变化[J];国际论坛;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李巍;[N];南方日报;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均营;;东亚合作的新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太平洋学报;2010年05期
2 何力;;TPP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法动向和对策[J];政法论丛;2011年03期
3 西口清胜;刘晓民;;东亚共同体的构筑与日本的战略[J];南洋资料译丛;2006年03期
4 金熙德;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征与课题[J];日本学刊;2002年04期
5 易佑斌;;论东亚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观规范[J];东南亚纵横;2005年12期
6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7 陈福利;;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的最新发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知识产权主要内容及几点思考[J];知识产权;2011年06期
8 刘柠;;日本重回亚洲?[J];南风窗;2009年03期
9 包霞琴;日本的东亚秩序观与“东亚共同体”构想[J];国际观察;2004年04期
10 秦亚青;;东亚共同体建设进程和美国的作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学良;钟世洪;;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战略构想研究[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2 盛广耀;;中国城市密集区的发展态势及战略构想[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张福绥;杨红生;;我国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业:回顾与展望[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姚吉成;姚祯琦;李新;;高效生态视阈下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战略构想[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5 王小平;;宜春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战略构想[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覃乃勉;;新形势下广西与东盟合作战略构想[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实施十二五规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苏志强;;论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经济理论基础及其哲学依据[A];大开发探索——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战略统筹导引[A];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叶春雷;宫云祥;;关于“三步走”强军发展的战略思想[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马春云;;张家口经济发展在建设沿海经济发展强省中的科学定位和战略构想[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东北亚研究室主任 高兰;[N];文汇报;2010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邓喻静;[N];中国经营报;2011年
3 驻马来西亚使馆经商处;[N];国际商报;2011年
4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王少普 教授;[N];解放日报;2010年
5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秘书长 吴正龙;[N];解放日报;2011年
6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秘书长 吴正龙;[N];解放日报;2010年
7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王云;[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秘书长 吴正龙;[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景 昝春燕;[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佳;东亚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谱系[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勇;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郭晓兰;端粒功能异常诱导的DNA损伤反应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4 周吉峙;多元LDH层状双氢氧化物捕集多聚磷酸盐的机制和协同效应[D];上海大学;2011年
5 郑铭志;从日本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到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D];暨南大学;2006年
6 张海红;节杆菌电转化方法的优化及6-磷酸海藻糖酯酶基因的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熊永柱;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8 马航航;Pot1在肿瘤和正常细胞染色体末端保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9 朱智;黑龙江省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服务外包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10 梁占东;面向领导者认知的敏捷制造战略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庭翰;美国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战略构想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2 于钦臻;美国TPP经济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宋娇;日本加入TPP的政治经济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4 常博;日本加入TPP相关问题研究及前景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申瑞杰;越南加入TPP谈判的认知因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6 王奇伟;TPP对中国参加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及应对[D];河南大学;2013年
7 吕娟;论美国主导下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3年
8 侯云哲;美国加入TPP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9 吴昊;“巧实力”战略下的美国TPP政策分析[D];湘潭大学;2013年
10 李克山;论TPP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措施[D];外交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美韩同盟再定义与韩国的战略选择:进程与争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