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国涉藏政策背后的国家利益

发布时间:2018-03-26 14:12

  本文选题:美国 切入点:涉藏政策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4年05期


【摘要】:维护国家利益始终是美国制定其涉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美国涉藏政策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美国涉藏政策所牟取的国家利益的变化。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前半期,美国涉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尽量避免在西藏主权问题上公开表态,但不支持西藏独立,以维护其在西藏的利益均沾权利及"二战"期间与中英两国的同盟关系。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末期,美国涉藏政策的核心是不公开承认西藏独立,但在事实上给西藏分裂势力提供支持,以实现在战略上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在后冷战时期,美国一方面公开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另一方面却愈来愈公开地支持藏独活动,反映出其涉藏政策欲牟求的利益正向多元化发展。
[Abstract]:Safeguarding national interests has always been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formulate its Tibetan policy.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American Tibetan policy reflects the change of national interests obtained by American Tibetan polic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to the first half of 1940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US policy concerning Tibet is to try to avoid publicly stating its position on the issue of Tibet's sovereignty, but it does not support Tibet's independence. In order to safeguard its right to profit balance in Tibet and its alliance with China and Britai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1940s to the late 1980s, the core of the US policy concerning Tibet was not publicly recognizing Tibet's independence. But in fact, it provided support to the separatist forces in Tibe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trategically containing communism.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on the one hand, the United States openly recognized that China has sovereignty over Tibet. On the other hand, the activities of Tibetan independenc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openly supported, reflect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terests sought by its Tibetan polic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冷战末期以来美国西藏政策形成机制研究”(11YJAGJW01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资助项目“美国藏人社区实地考察研究”(2013M531078) 201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对美国藏人社区涉藏活动的实地考察研究”(13D01)
【分类号】:K712.5;D829.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永虎;;美国国会“涉藏立法”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1期

2 王希;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J];美国研究;2003年02期

3 郭永虎;李晔;;美国国会拨款法案中的涉华条款[J];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先林;;美国军事介入中东石油战略利益之透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2 刘志扬;;西方藏学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基于美国博士论文的分析[J];中国藏学;2012年02期

3 李莉;;美国会对华经贸议案的影响[J];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02期

4 陈东晓;试论国际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美国霸权的互动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03期

5 潘忠岐;;试析冷战后中美安全互动的主体性结构[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2年00期

6 王发龙;;中国海外利益维护路径研究:基于国际制度的视角[J];国际展望;2014年03期

7 郭关玉;严世雄;;西方议会、媒体、公众、达赖之间的利益链条与“西藏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3期

8 王慧颖;原浩;;关于密码进出口监管的法律价值结构的思考[J];经济师;2006年07期

9 冯志伟;;美国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开拓市场——美国经济外交的主轴[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6期

10 吕晓勇;;十九世纪以降中国民族分裂活动外国介入模式探析[J];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凡美;“内部改进”与美国早期国家构建(1801-1833)[D];南开大学;2010年

2 梁红光;联邦制理念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建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美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评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赵衍;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侯明;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1947-1972)[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庆伟;美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监管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8 孙德刚;多元平衡与“准联盟”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陈东晓;全球化下的联合国安全制度改革[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严怡宁;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晓雨;国家利益下的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丽群;“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3 王仕英;从美洲倡议看冷战后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变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其剑;危机中的变革[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5 崔海智;冷战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毕琼;9·11后美国反恐政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佘玉梅;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政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敏骏;布什执政以来的美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马宁;媒介、意识形态与国际传播[D];四川大学;2006年

10 何宛昱;国家利益与杜鲁门政府移民政策的制定[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炜光;;预算拨款:最后一道拉链[J];南风窗;2011年05期

2 苏格;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J];太平洋学报;1996年04期

3 卫灵;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丽敏;美国的国家利益与第二战场开辟问题上的反复——从国家利益决定对外政策的角度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张勇;;论丘吉尔的巴尔干战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3 李志芬;;纳粹屠犹与西德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任海滨;;浅析美苏冷战的起因[J];黑龙江史志;2009年19期

5 王晓德 ,马金辉;卡特“人权外交”的历史起源及其实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6 史平;;战后联邦德国的对外政策及其特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7 张秋哲;;禁烟运动背后的国家利益[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年09期

8 何一成;黄爱英;;再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9 何异方;;俾斯麦的统一战略[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4期

10 张勇;张愚速;;论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对法政策的转变[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栾景河;;国家利益的抉择——从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事件看苏联1949年对华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2 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3 白永瑞;;韩日合并,辛亥革命及连动的东亚——过去与未来的对话[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金春;;论丽元和平外交关系建立的历史意义[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早报记者 方晓;“60年了,该厘清朝鲜战争这段历史了”[N];东方早报;2010年

2 董欣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史中的边界、边疆与国家主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少颖;仁祖时代朝鲜对后金(清)交涉史研究(1623-1649)[D];山东大学;2008年

2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指挥;阿马尔那泥板中所见的近东大国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屹峰;肯尼迪政府的“中国观”与对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兴刚;独立后印度与中东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李延长;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中东政策与个案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魏炜;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闫向莉;从文明交往的角度看尼赫鲁外交思想及实践[D];西北大学;2012年

9 陈天社;埃及对外关系研究(1970-2000年)[D];西北大学;2004年

10 陶亮;理想主义与地区权力政治:冷战时期印度对外政策[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学飞;美国对中国关税问题政策探析(1918-1922)[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柳德军;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冲突的相关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彦军;阿萨德执政时期的叙以关系探析[D];西北大学;2005年

4 刘守峰;中美小麦、棉麦借款[D];外交学院;2006年

5 王忠;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与伊朗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6 李海龙;论马歇尔计划时期英美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辉;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8 毕立群;恩怨三十年[D];西北大学;2005年

9 余X;尼克松政府解决国际船舶污染政策研究(1969-1972)[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赖玉亭;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68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68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e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