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

发布时间:2016-11-09 11:01

  本文关键词: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您所在的位置:正文

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

  作者: 一带一路  2016-03-25 09:57

一带一路-全文略读: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共赢性决定了参与国家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会局限于沿线各国,而是对所有国家开放;另一方面,在一个相互依存、互联互通的全球化时代,“一带一路”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也离不开域外国家尤其...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也离不开域外国家,尤其是域外关键大国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塑造中国周边环境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无疑至关重要。作者通过对美国媒体、学界、智库等的考察发现,美国国内虽然也不乏一些理性、客观的声音,但是总体上对中国的意图存在较大疑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拓展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工具,将为中美之间带来广泛的竞争,并会威胁到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利益和领导地位。美国官方则对“一带一路”倡议采取了选择性回应:一方面,从整体上对该倡议进行“冷处理”,官员较少公开提及甚至有意淡化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需要借助于中国的特定领域,则表达了谨慎的欢迎与合作态度。基于美国的认知与反应,作者提出了一些中国的策略选项,包括扭转“观念市场”,引导美方树立“我们的事业”意识;从最易处着手,打造吸引美国合作的示范工程;争取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对接,避免双方恶性竞争;妥善处理好周边海洋争端,防止相关国家加速倒向美国;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地位,为美国等域外国家企业创造平等参与机会;注重与美国主导的国际机构合作,化解多边阻力和政治风险。

 

关 键 词:“一带一路”/美国认知/中美关系/周边外交

 

标题注释:本项研究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引进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3CGJ024)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3JZD041)子课题的支持,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文中纰漏由笔者负责。

 

作者简介:马建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广州 510420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中国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后采取了更为积极进取的外交姿态,提升了对周边外交的布局意识并加大了相关工作的力度。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2013年9—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此后,经过2014年前后各部门紧锣密鼓的座谈、规划和部署,这一倡议在中国国内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在此期间,中国还与有关国家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并为此专门设立丝绸之路基金,以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又联合发布了名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官方文件,①它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家大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激起广泛讨论的同时,在国际上也引发了强烈反响和不同解读。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特别是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中小国家,由于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金严重匮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所以它们对“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持欢迎态度。②还有一些沿线大国,,它们既想分享“一带一路”战略可能带来的好处,但是又担心这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因而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例如,印度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就存在着较大分歧,“机遇论”和“挑战论”并存,官方则采取了“没有态度”的表态,显示出谨慎应对的立场。③除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域外国家的态度也至关重要。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共赢性决定了参与国家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会局限于沿线各国,而是对所有国家开放;另一方面,在一个相互依存、互联互通的全球化时代,“一带一路”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也离不开域外国家尤其是域外关键大国的理解和支持。显而易见,在众多域外国家中,美国的角色无疑是最为突出、也最为值得关注。

 

84

标签:

  • 一带一路
  • 推荐阅读


      本文关键词: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8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f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