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民间外交蓬勃发展的动因
本文选题:民间外交 切入点:全球化 出处:《学术交流》2015年01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舞台上民间外交蓬勃发展。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为民间外交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非国家行为体数量增多并且功能强化,是民间外交主体发挥更大作用的前提;复合相互依赖关系网络形成,为民间外交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全球治理"需要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参与,为民间外交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信息公开化和便利的交流手段为非官方组织或个人参与外交提供了技术支持。民间社会不仅为民间外交发挥作用提供了机会和舞台,还是民间外交的力量源泉,在参与全球治理、保护弱势群体、抑制世界强权、治理"民主赤字"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现代外交的公开化、民主化趋势为民间外交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globalization, folk diplomacy is booming on the world stage.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have laid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folk diplomacy: the number of non-State actors has increased and their functions have been strengthened. It is the premise of the main body of folk diplomacy to play a greater role; the formation of a complex network of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provides a greater space for civil diplomacy to play its role; "global governance" require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non-State actors. Creating conditions for the functioning of civil diplomacy; openness of information and facilitated means of exchange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or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in diplomacy. Civil society not onl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and a stage for civil diplomacy to function, They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governance, protecting vulnerable groups, curbing world power, and managing "democratic deficits". The trend of democratization provide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folk diplomacy.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14AZZ014)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郭树勇;;试论“建构主义革命”对于当代中国外交研究的若干意义[J];国际观察;2009年01期
2 科菲·安南;联合国秘书长千年报告(摘要)[J];当代世界;2000年09期
3 庞金友;;应对全球化:当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新趋向[J];教学与研究;2006年10期
4 赵可金;;试论现代外交的民主化趋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1期
5 白云真;;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9期
6 赵可金;;全球化时代现代外交制度的挑战与转型[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唐贤兴;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全球新秩序:全球化视野下的考察[J];学习与探索;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钟高;于鑫;吴玉莲;;全球会计治理框架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郭兵云;卓旭春;;当代中国四种国家身份的关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刘东杰;;新农村视野下农民政策敏感性培育问题探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3期
5 陈以定;;CEPA安排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曹琳;;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和举措[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徐能武;宋镜明;;构建和谐社会:新制度主义的分析[J];长白学刊;2006年05期
8 娄伟;;论国际冲突的根源——一种理论的比较分析[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9 杨晨曦;;外交政策视角下的中美战略安全关系(2001-2008)[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王浣瑶;胡大鹏;;软力量——乡村传播系统的二元对立结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乌杰;;和谐社会与改革[A];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2005年北京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彬;;WTO对RTAs的“适度规制论”——有关GATT第24条讨论的启示[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4 董正华;;全球化的歧义与真实历史进程[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登文;;后发展国家命运方程的求解——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进程中后发展国家研究的再认识[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7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9 王金强;;权力、制度与国际公共资源的产权分配——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思考[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10 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长海;企业影响力、会计稳健性与资源配置效率[D];暨南大学;2010年
8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姜星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紫翔;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内政府机构改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安德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协调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娟;沙特的“软实力”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纪莹;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7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征;利益集团政治与美国对华政策[J];当代亚太;2000年06期
2 谢岳;后现代国家“第三部门”运动评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杨勇;;中国外交中的地方因素[J];国际观察;2007年04期
4 肖佳灵;;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问题与思考[J];国际观察;2008年02期
5 陈志敏;;全球多层治理中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的相互关系研究[J];国际观察;2008年06期
6 吉恩·M·莱昂斯,迈克尔·马斯坦都诺,李迪;国际干预、国家主权与国际社会的未来[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4年04期
7 艾·M.伍德,王宏伟;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J];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01期
8 杨广;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在中国[J];欧洲研究;2003年04期
9 容志;;从阶级革命到制度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与社会重构[J];人文杂志;2009年01期
10 张骥,武树霞;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建构[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熙德;戴华丽;;开展民间外交 发展地方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J];当代世界;2006年03期
2 高群;;“营销中国暨中国民间外交”论坛在京举办[J];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04期
3 王玉贵;;试论周恩来民间外交思想[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2期
4 王玉贵;;论民间外交[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李小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拥抱世界——改革开放以来的民间外交[J];求是;2009年04期
6 陈丽媛;王志强;袁野;;中国民间外交的多维分析与对策刍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苏淑民;;民间外交与东亚区域合作[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王玉贵;;构建和谐世界:民间外交的作用[J];学习与探索;2011年02期
9 李桃;;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J];理论观察;2011年01期
10 黄夏年;;充分发挥佛教对外服务的民间外交功能[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宪鹏;;中国与东南亚的民间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1冬季号(总第8期)[C];2011年
2 石善涛;;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间外交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余丽;;试析胡锦涛民间外交思想[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涂怡超;;宗教民间外交与中国外交空间的拓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陈维;;民间外交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评介[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总第12期)[C];2012年
6 田培良;;从乒乓外交看民间外交的作用[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柳思思;;浅议中国妇女民间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0冬季号(总第4期)[C];2010年
8 柳媛;;民间外交与中日邦交正常化[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朱蓉蓉;顾莹惠;王玉贵;;抗战时期中共的民间外交[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龙武;;非营利机构是公共外交的执行主体——评《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国芳;服务大局服务发展 开创民间外交工作新局面[N];杭州日报;2007年
2 蔡建国;借以世博平台大力推行民间外交[N];联合时报;2009年
3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张志洲;发展民间外交 补官方外交不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全国工商联联络部部长 刘红路;做好工商联民间外交工作应处理好八个关系[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5 实习生 宋寅清 宋季玮 记者 潘真;民间外交还需民间智慧[N];联合时报;2008年
6 北京师范大学 张胜军;中国民间外交指向“拓展性”和“反制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张胜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民间外交蓬勃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饶思锐;民间外交让海南更开放[N];海南日报;2013年
9 记者吕传忠;民间外交要随时代发展不断前进[N];人民日报;2002年
10 黄泽全;发展民间外交 推动国际合作[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斌;20世纪20年代民间外交观念及其实践活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凤;吉林省民间外交推进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迁达;论民间外交的价值及其利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魏红霞;1949-1972中日民间外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贺炜洁;试论网络民间外交对中国外交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3年
5 姚刚苓;中日民间外交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王梅;中日民间外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维维;战后中日民间外交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李萍;海外中国青年开展的反制性民间外交活动[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9 李文宇;中日民间外交的肇始[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赐明;新时期中国民间外交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96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9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