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的重构与中国行动策略
本文选题:气候变化 切入点:《巴黎协定》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06期
【摘要】:进入后巴黎时代的全球气候治理,基于多边或分散治理范式,把全球大部分国家纳入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治理框架中,治理主体更为多元,约束目标更为宽泛,并建立了以"自下而上"为核心的混合目标实现机制。但是《巴黎协定》在后续执行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非对抗性、非惩罚性的特点使得温控目标存在失败风险;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没有建立规范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很难满足全球盘点和透明度需要的技术标准;技术和资金援助的相关细节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各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诉求差异较大。对中国而言,气候治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坚持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并举,在确保未来发展所需排放空间的同时,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并利用碳市场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发展争取国际国内两种有利环境。
[Abstract]:The post-Paris era of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multilateral or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paradigm, brings most of the world's countries into a legally binding governance framework, with more diverse governance bodies and broader binding objectives.A mixed goal realization mechanism with bottom-up as the core is established.However, the Paris Agreement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 its follow-up implementation: the non-confrontational and non-punitive characteristics pose a risk of failure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targets; and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still do not have a standardized system of accounting for greenhouse gas statistics,Technical criteria for meeting global inventory and transparency requirements are difficult; details of technical and financial assistance remain vague; and demands for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vary widely.For China, climate governance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both the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and the ability to work together to actively lead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while ensuring the space for emissions needed for future development.Using carbon market to promo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o striv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wo kinds of favorable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发展新动力研究”(16ZDA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2;P4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郝敏;;《巴黎协定》后气候有益技术的知识产权前景探析[J];知识产权;2017年03期
2 李慧明;;全球气候治理新变化与中国的气候外交[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3 高云;;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后中国的气候变化应对形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7年01期
4 周茂荣;;中国落实《巴黎协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环境经济研究;2016年02期
5 潘寻;;基于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资金需求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年05期
6 庄贵阳;周伟铎;;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和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转型——城市与城市网络的角色[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7 薛澜;俞晗之;;迈向公共管理范式的全球治理——基于“问题—主体—机制”框架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11期
8 宋效峰;;非政府组织与全球气候治理:功能及其局限[J];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平;胡雷;;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的重构与中国行动策略[J];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06期
2 王彬彬;张海滨;;全球气候治理“双过渡”新阶段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3 韩瑞波;叶娟丽;;国内全球治理的研究现状解读——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7年03期
4 王彬彬;;全球气候治理变局分析及中国气候传播应对策略[J];东岳论丛;2017年04期
5 赵斌;;新兴大国气候政治研究新进展:理论与实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01期
6 东艳;张琳;;二十国集团与全球经济治理:杭州峰会成果评估及发展展望[J];浙江学刊;2017年01期
7 康晓;;中欧多层气候合作探析[J];国际展望;2017年01期
8 张慧娟;刘小群;;气候治理新形势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基于全球气候治理发展新趋势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7年01期
9 姚志文;;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恐怖主义传播的治理模式创新[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10 蔡守秋;张文松;;演变与应对:气候治理语境下国际环境合作原则的新审视——以《巴黎协议》为中心的考察[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家华;;转型发展与落实《巴黎协定》目标——兼论“戈尔悖论”之破解[J];环境经济研究;2016年01期
2 薄燕;;《巴黎协定》坚持的“共区原则”与国际气候治理机制的变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年03期
3 蒋佳妮;王灿;;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进展、趋势及中国应对[J];国际展望;2016年02期
4 辛秉清;刘云;陈雄;许佳军;陈纪瑛;孙洪;;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及技术转移障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3期
5 庄贵阳;周伟铎;;全球气候治理模式转变及中国的贡献[J];当代世界;2016年01期
6 潘家华;;应对气候变化的后巴黎进程:仍需转型性突破[J];环境保护;2015年24期
7 吴志成;徐芳宇;;联合国与全球气候治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8 朱松丽;高翔;;“巴黎气候协议”关键问题及其走向分析[J];中国能源;2015年10期
9 李昕蕾;;跨国城市网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行动逻辑:基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自主治理”的视角[J];国际观察;2015年05期
10 曹德军;;嵌入式治理:欧盟气候公共产品供给的跨层次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历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要点[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全球气候可能面临极严峻一年[J];中国.城乡桥;2007年02期
3 吕吉尔;;全球气候真的在变暖吗?[J];世界科学;2007年10期
4 姜春娜;杜丽娜;;浅论全球气候变暖及其预防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9年02期
5 高育红;;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新思路[J];环境教育;2009年08期
6 陈志;;依靠创新应对全球气候问题[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0年04期
7 尹晓伟;;浅谈全球气候变暖[J];民营科技;2010年08期
8 ;起源于北美阿格兹湖的洪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12期
9 潘沐谷;日本如何应付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J];全球科技经济w,
本文编号:1709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0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