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产生、演进与建构
本文选题:东盟安全 切入点:地区合作 出处:《国际安全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研究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产生、发展的演进历程,是我们把握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演变的关键主线,也是了解同期地区主义与区域安全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安全复合体的出现为开展地区安全合作创造了条件,也是安全区域主义发展的起点。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在构建过程中遵循了安全连续统一体的演进规律,地区安全结构经历了从冲突竞争为基调到对话合作为主旋律的显著变化。东盟国家一方面借此调解和缓和地区国家间的矛盾冲突,达到团结和整合地区安全力量的目的;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推动"地区中立化"的安全机制,实现冷战两极体系下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平衡和稳定。从寻求"共同安全"到地区"合作安全"的最终建构,东盟把一个分裂对抗的东南亚逐步发展过渡成为一个团结互助、相互依存,愿意为了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而共同奋斗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合作典范。同时,冷战时期培育"合作型"安全复合体的实践培养了东盟国家间的政治安全互信,增强了对地区的认同,这为冷战后东盟地区安全结构向更高一级的"安全共同体"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security complex in Southeast Asia is the key thread to grasp the evolution of the security pattern in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the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ism and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same period.The emergence of security complex not only creates conditions for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but also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curity regionalism.During the Cold War, the security complex in Southeast Asia followed the evolution law of continuous security unity, and the regional security structure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change from conflict competition as the keynote to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as the main theme.On the one hand, ASEAN countries use this to mediate and eas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uniting and integrating regional security for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try to promote a security mechanism of "regional neutrality".To achieve bala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security pattern in Southeast Asia under the bipolar system of the cold war.From seeking "common security" to the final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ve security" in the region, ASEAN has transformed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a divided and confrontational Southeast Asia into a solidarity and mutual assistance, interdependent and willing to work for regional peace.A model of regionalism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king together for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a "cooperative" security complex during the Cold War has fostered mutual trust in political security among ASEAN countries and strengthened their regional identity.Thi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ost-Cold War ASEAN regional security structure to upgrade to a higher level of "security community."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南亚安全格局对我国家安全战略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15ZDA064) 云南大学{9川基金重点项目“冷战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的演变研究”(编号:16KT103)的阶段性成果 2016年度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的资助
【分类号】:D81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干城;;南亚地区安全的多重博弈[J];当代世界;2009年07期
2 王子昌;;东南亚地区安全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3 覃远东;;“南亚地区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J];亚非纵横;1995年04期
4 茅原郁生,袁晓利;东亚地区安全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8年01期
5 孙霞;;从安全复合体到多边安全机制——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挑战与路径选择[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6年00期
6 钱学文;埃伊在海湾地区安全中的关系浅析[J];阿拉伯世界;2001年03期
7 富景筠;“中国与中亚: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国际学术会议召开[J];当代亚太;2005年11期
8 孙霞;;东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动力与挑战[J];国际论坛;2006年03期
9 ;“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评估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简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8期
10 胡明远;于洁;;冷战后东北亚强国均势理论与地区安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Alastair Iain Johnston;;浅谈建立东亚地区安全共同体:论地区安全治理的几个障碍(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访问学者 汪铮;中国应勇于做地区安全的提供者[N];东方早报;2012年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徐万胜;安倍内阁:地区安全的“炸弹”[N];解放军报;2013年
3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李永全;上合有能力应对地区安全变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 苏晓晖;谁才是真正的“地区安全破坏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记者陈文炳、雷柏松;东盟加强地区安全取得进展[N];人民日报;2003年
6 本报驻中亚记者 李垂发;最大限度维护本地区安全稳定[N];经济日报;2013年
7 庞清杰;凝聚亚洲智慧 共谋地区安全[N];解放军报;2014年
8 艾国会 陈文峰 本报记者 吕德胜;探索东亚特色安全合作之路[N];解放军报;2010年
9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欧亚研究室 许涛;地区安全的可靠保障[N];人民日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林雪丹 谢亚宏 黄文帝 吕鹏飞 杨迅 张晓东 王慧 刘军国 李宁;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着力发展务实合作[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守军;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D];外交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塔吉克斯坦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7年
2 王宇静;中亚地区安全与上海合作组织[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石婧;中亚地区安全与上海合作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蒋纯华;“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地区安全[D];新疆大学;2004年
5 柳青友;冷战后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霞;中亚地区安全中的中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5年
7 张艳丽;地区安全复合体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动力[D];辽宁大学;2012年
8 高亚滨;“9·11”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与美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5年
9 张泗国;东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安全结构与动力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10 汤传文;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09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0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