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中成员犯罪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2 07:58

  本文关键词: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政法大学》 2014年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中成员犯罪问题研究

申世民  

【摘要】: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实践的产物,在联合国宪章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从实践中看,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既不具有强制执行的功能,也不是纯外交手段,而是介于自愿和强制之间的一种特殊手段。因而,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称,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应该属于《联合国宪章》的“第六章半”。维和行动的实施必须坚持各方同意,公正以及除非出于自卫和捍卫职责,不得使用武力三项基本原则。维和行动有很多独特优势,包括合法、共担负担、能够在全球范围部署和维持军队及警察,使他们与文职维持和平人员协调配合,以推进多层面任务的执行。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提供安全和政治与建设和平方面的支助,以帮助各国克服困难,尽早从冲突转向和平。事实证明,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用来帮助所在国克服艰难险阻,从冲突走向和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为缓解与消弭有关地区与国家的紧张局势、冲突和危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联合国及其维和机制的完善,维和行动及其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维和行动的快速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其成员犯罪问题也日益增多。这些有关严重不当行为的指控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会员国特别是部队派遣国以及当地居民造成极为负面和恶劣的影响。因此,必须坚决杜绝任何严重不当行为的发生。 本文围绕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成员犯罪问题,研究界定维持和平行动成员的范围,犯罪的内涵以及成员的豁免权与豁免的放弃,总结犯罪特征,分析犯罪原因,探讨其成员的豁免权与犯罪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联合国的应对措施并提出几点建议,最后阐述中国对此问题的法律规定和态度。 通过考察和比较研究,本文发现维持和平行动成员的犯罪具有如下特征:犯罪主体和客体特殊,性剥削和性虐待问题严重,调查取证困难以及追究被指控犯罪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困难。促使维持和平行动成员犯罪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派团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特派团之外的原因。本文除了指出特派团大多数人员享有不同程度的特权与豁免,人员轮调率高,性别比例失调,惩罚机制不完善,福利和娱乐设施不完备以及一些主管人员和指挥官不负责任或不严格履行其职责等这些特派团方面的原因之外,还特别指出维持和平行动成员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巨大的权利差异是造成严重不当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还提出一些完善联合国应对措施的建议,例如,联合国应当积极恢复发展当地经济,重建政治结构和司法系统;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为女性提供更多机会;加强问责和执行联合国行为标准;消除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拟定一个引渡示范条约等。 本文重点是考察和总结联合国应对维持和平行动成员犯罪问题所采取的战略和措施。联合国采取预防不当行为、执行联合国行为标准和采取救济行动三管齐下的全面战略预防和消除性剥削和性虐待等严重不当行为。通过制定联合国行为标准,并加强培训,提高维持和平行动成员的认识,预防犯罪;通过宣传运动,改善报告机制,鼓励当地居民尤其是受害者进行举报和监督,揭发严重不当行为;放弃豁免,完善调查程序以及纪律和责任机制,惩治犯罪行为人,严格执行联合国行为标准和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通过救济受害者,保护证人,恢复遭受虚假指控名誉受损的成员的名誉等措施,保证预防、惩罚和救济战略的全面执行。 最后,阐述中国对此问题的规定和态度。中国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开展的维持和平行动,主张继续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维和三原则。中国对中国公民担任联合国官员或特派专家期间严重违反中国《刑法》规定的案件有管辖权。中国赞同联合国采取措施追究联合国官员和特派专家的刑事责任,赞同加强各会员国之间,会员国与联合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支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13.2;D91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继承;;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认同演变:话语实践的视角[J];国际论坛;2012年03期

2 蒋振西;;试论联合国维和行动[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3期

3 康易凡;;联合国深陷性犯罪和谎言的泥潭[J];世界博览;2011年16期

4 李赞;;论联合国豁免的放弃[J];时代法学;2011年01期

5 张旭,刘鹏;维和行动与人权保护——以国际刑法为视角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4期

6 陆建新;联合国维和行动:现状与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小松;杨柳;;论当代雇佣军的发展原因及其功能引导[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夏路;;联合国维和:集体安全?[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3 张家祥;;联合国维和行动适用国际人道法问题探析[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3年06期

4 李赞;;论国际组织放弃豁免的方式[J];法治研究;2013年08期

5 何志鹏;;论中国国际法心态的构成因素[J];法学评论;2014年01期

6 何志鹏;孙璐;;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探究[J];法商研究;2014年04期

7 王一惠;;国际法层面上公海捕鱼自由的限制[J];法制博览;2015年08期

8 何志鹏;孙璐;;中国与国际法治的完善:历史分析与未来评估[J];法治研究;2015年03期

9 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J];国际展望;2015年03期

10 林子琛;;军队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国内立法问题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令侠;贺建涛;;加拿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探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牟文富;ZHANG Yue;;美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外塑造海洋秩序的战略[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14年卷第2期 总第20期)[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胡文秀;论冷战后国内武装冲突和平解决的影响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吴雪;冷战后美国应对“国家失败”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07年

4 韩庆娜;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的动因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5 刘再辉;上海合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金苗;大众传媒与非战争军事行动互动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孟凡明;论国际人道法在中国的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华成;涉外国家侵权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王媚;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关系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10 陆寰;国家豁免中的商业例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建业;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国际人道法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李思佳;澳大利亚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惠;国家豁免理论的新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秀雯;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5 王晓峰;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睿;区域性国际组织维和行动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任玲;安理会与武力使用[D];苏州大学;2011年

8 秦岭;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与发展及新时代背景下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1年

9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王立群;非盟解决非洲地区冲突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凌青 ,宗道一 ,朱礼盈 ,傅铮铮 ,郭凡凡 ,倪钰 ,徐苗;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与联合国[J];党史博览;2005年04期

2 钟龙彪;王俊;;中国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认知和参与[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6期

3 孙焕为;区域组织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挑战——对20世纪主要国际事例的简要法律评析[J];法学评论;2001年01期

4 泽伟,晓红;海湾战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一次滥用──对一位美国学者观点之评介[J];法学评论;1996年01期

5 余敏友;二十世纪的国际组织研究与国际组织法学[J];法学评论;1999年02期

6 仪名海;冷战后区域组织的发展及其与联合国的关系[J];国际论坛;2000年03期

7 王杰;安理会否决权的驱动力[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2期

8 黄丽梅;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J];国际资料信息;2000年12期

9 唐洪森;论中国参与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J];太平洋学报;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海英;中学生犯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西部某地中学生犯罪问题的个案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6期

2 王胤颖;论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犯罪问题[J];犯罪研究;2002年02期

3 刘晓梅;关于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若干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4 郑瑶;手机偷拍与犯罪问题初探[J];江南论坛;2005年09期

5 夏建辉;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的哲学分析[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杨梅花 ,徐苏林;当前青年女性职务犯罪问题探析[J];北京观察;2005年11期

7 于凤兰;;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问题浅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05期

8 张世均;;论旅游业发展中的犯罪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石芳;;一部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犯罪问题的佳作[J];法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张树启;;浅谈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J];商业时代;2007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明;;美国21世纪的犯罪问题——兼论对中国的借鉴[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平萍;;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于志葵;;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探索解决犯罪问题的途径[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欣;;网络犯罪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5 谭志君;;我国入世后的涉外犯罪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6 刘少英;;我国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文;;雇佣犯罪问题研究[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8 孙炜红;;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犯罪问题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金泽刚;于鹏;;贫困、仇富与犯罪问题[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少英;;我国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黄林镜 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N];广西法治日报;2014年

3 记者 郗望;[N];陕西日报;2004年

4 本报评论员 李杏;[N];长江日报;2012年

5 记者 赵阳;[N];法制日报;2011年

6 溧阳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 缪丹;[N];江苏经济报;2009年

7 欧阳涛;[N];光明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王春霞;[N];中国妇女报;2013年

9 杨孝文;[N];联合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年亮 实习记者 王旭东;[N];人民公安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小满;宋代职务犯罪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丽;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及其防控对策[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李嵩博;农村村官职务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李晓政;澳门赌权开放后外地人士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牟文彬;农村支部书记职务犯罪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5 谢小丽;村官职务犯罪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文静;特大城市网络犯罪问题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胡荣;我国独生子女犯罪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袁广云;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郭云超;农村青年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震然;犯罪学视野下拐卖儿童犯罪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1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2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