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性、有效性与G20机制改革
本文选题:二十国集团 切入点:合法性 出处:《国际观察》2014年03期
【摘要】:本文讨论了G20机制面临的合法性困境及其对有效性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分析G20机制转型对有效性的影响说明了G20机制面临的合法性困境将更加突出。本文认为,对于G20而言,通过机制改革来缓解合法性困境已变得日益迫切。为增强自身合法性,G20需要强化部长级会议的相互评估功能,提高其进程的开放性,加强其成员与非成员国之间的制度化联系。在G20向长效性治理机制转型过程中,中国既需要积极参与政策协调和议程塑造,通过加强与其他新兴大国协作及争取部分发达国家支持来提高议程塑造能力;也需要为增强G20合法性力推G20机制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egitimacy dilemma faced by the G20 mechanism and it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validity, and shows that the legitimacy dilemma of the G20 mechanism will be more prominent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the G20 mechanism transformation on the validity.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increasingly urgent for the G20 to ease the legitimacy dilemma through institutional reform.In order to enhance its legitimacy, the G20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mutual assessment function of the ministerial meeting, enhance the openness of its process, and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links between its members and non-members.In the process of G20 transition to long-term governance mechanism, China shoul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agenda shaping, and enhance its ability of agenda shaping by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with other emerging powers and gaining support from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There is also a need to push for G20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gitimacy of the G20.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设计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1CGJ008)的阶段性成果 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11-0681)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校级重大项目“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3GXYLXKZZXGG)资助
【分类号】:D81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洁勉;;二十国集团的转型选择和发展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6期
2 刘宏松;;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改革倡议:基于WTO多哈回合谈判和G20进程的分析[J];国际展望;2012年05期
3 约翰·科顿;;二十国集团治理的成长——一个全球化了的世界使然[J];国际展望;2013年05期
4 陈凤英;;对二十国集团合作机制新阶段的战略思考[J];当代世界;2013年10期
5 刘宏松;;正式与非正式国际机制的概念辨析[J];欧洲研究;2009年03期
6 李晓;冯永琦;;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二十国集团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2期
7 朱杰进;;非正式性与G20机制未来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2期
8 刘宏松;机制合法性与国际机制的维持[J];学术探索;2005年02期
9 赵晨光;;海利根达姆进程与全球治理[J];外国问题研究;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杰进;;二十国集团的定位与机制建设[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3期
2 宋效峰;;国际机制与和谐世界构建:基于亚太地区的视角[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3 宋效峰;;试论国际机制与和谐亚太建设[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刘宏松;;非正式国际机制与全球福利[J];国际观察;2010年04期
5 朱杰进;;G20机制非正式性的起源[J];国际观察;2011年02期
6 黄超;;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治理机制的变革[J];国际观察;2012年03期
7 李巍;;I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J];国际政治科学;2012年01期
8 杨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2008—2011)[J];国际政治科学;2012年02期
9 禹钟华;祁洞之;;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背景——兼论国际货币体系与资本全球化[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9期
10 刘宏松;;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改革倡议:基于WTO多哈回合谈判和G20进程的分析[J];国际展望;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世财;全球治理视野下的G20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5 戚洪国;国际合作的制度取向[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晓丽;国际环境条约遵约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刘宏松;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汪玮敏;出口管制法律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9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冯永琦;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yN单;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金霞;核不扩散体系中的正式与非正式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尹亮;液氦超流转变温度复现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4 李长亮;中国参与国际机制:历史逻辑、现实选择与问题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许德娟;霸权对国际机制合法性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欧阳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危机救助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红梅;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机制化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姚松杰;国际法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永刚;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困境与变革:一种国际机制变迁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杜向辉;霸权后合作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9年07期
2 李晓;;全球金融危机下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J];东北亚论坛;2009年05期
3 余菲;;WTO反倾销规则改革述评——以多哈发展议程反倾销规则谈判为中心[J];法商研究;2009年04期
4 约翰.柯顿;朱杰进;;强化全球治理:八国集团、中国与海利根达姆进程[J];国际观察;2008年04期
5 杜朝运;叶芳;;集体行动困境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基于全球公共产品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10期
6 时殷弘;现代国际社会共同价值观念——从基督教国际社会到当代全球国际社会[J];国际论坛;2000年01期
7 黄梅波;胡建梅;;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G20机制化[J];国际论坛;2011年01期
8 张宇燕;;人民币国际化:赞同还是反对?[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1期
9 李晓;;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兼论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1期
10 竹中正治;张虎;;美国对外负债的可持续性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妍;论国际机制的正义性问题——兼评美国“新干涉主义”正义观[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6期
2 罗峰;国际机制:美国霸权的隐形外衣[J];社会观察;2005年08期
3 刘天会;多极化、经济增长、国际机制与东亚地区的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3期
4 门洪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J];国际观察;2002年03期
5 金亨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合作论[J];国际论坛;2004年05期
6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与国际机制的互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夏立平;;论核恐怖主义与国际防范机制[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3期
8 张楠;;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机制的思考[J];学理论;2011年03期
9 蔡拓;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04期
10 张沱生;;四大问题上的突破[J];世界知识;1998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兵;;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刘杰;;中国和平发展的“机制化生存”理念[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3 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殷翔;;国际机制研究与美欧反恐合作[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5 张春;;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创设——一种综合理性设计与历史演进的方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汤蓓;;国际卫生合作中的猎鹿困境与通报机制建设[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张雪鹏;;利益、权力、机制和认同:国际反恐合作的多维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范洪颖;;浅析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外交[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牛海彬;;新兴大国与八国集团的未来[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10 徐秀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文本解读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记者 刘历彬 李学军、赵毅 黄敏、王昊;中东问题四方在联合国总部会晤[N];人民日报;2006年
2 [美]斯蒂芬·沃尔特 丁江伟 编译;奥巴马真的想通了吗?[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美国]弗兰西斯·福山 刘森豹/译;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黄仁伟;单边主义反恐,,行得通吗?[N];解放日报;2003年
5 罗建波;中国的多边外交[N];学习时报;2005年
6 张立平;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美国的全球战略[N];学习时报;2007年
7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维奇·卡拉加诺夫;国际关系进入新竞争态势[N];解放日报;2008年
8 王缉思;美国霸权与中国崛起:并非予与盾[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记者 刘历彬;援巴临时机制,又给巴人画了一张饼?[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卢宝康 本报驻巴黎记者 郑若麟;法国外交:走向真正“独立”[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欣佳;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渝梅;东亚地区合作与中国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房慧贞;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D];外交学院;2012年
5 沈中元;全球化下非政府组织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王明生;国际安全机制与当代中国[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夏立平;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任胜君;软硬力量的协调运用与国家对外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张农寿;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赵永成;人权保护的国际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文东;冷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进程及利弊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2 王少华;对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分析与思考[D];辽宁大学;2012年
3 黑维清;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的话语权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王海滨;论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国际机制因素[D];辽宁大学;2011年
5 张晓溪;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冯康;从国际机制的双重属性看联合国安理会决策机制的动作与改革——以伊拉克战争为例[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7 段小平;南中国海问题治理的国际机制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志刚;战后霸权体系与国际组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姜周峰;东亚多边主义发展及其前景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李大国;试析中国的多边外交[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22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2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