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北极合作:动力、阻力及构想
本文选题:中日韩合作 + 北极合作 ; 参考:《和平与发展》2015年03期
【摘要】:2013年,中日韩被接纳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后,三国北极合作的议题变得更具现实意义。当前,中日韩在北极事务上因相同的身份认同、相似的利益诉求和相近的政策实践而存在合作的基础和动力,但由于中韩两国与日本关系紧张、美国因素的干扰以及"中国北极威胁论"的存在,三国北极合作之路面临诸多障碍。因此,中国需要以现有涉北极国际制度为基础,以科研等低政治领域的制度化合作为突破口,以中韩合作带动中日韩合作为路径,避免和消弭"中国北极威胁论"的影响,积极参与和推动三国的北极合作。
[Abstract]:After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were admitted as official observers of the Arctic Council in 2013, the issue of trilateral Arctic cooperation became more relevant.At present,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have the basis and motive force for cooperation in Arctic affairs because of the same identity, similar interest demands and similar policy practices. However, due to the tens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Japan,With the interference of American factors and the existence of "China Arctic threat", the road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hree countries faces many obstacles.Therefore, China needs to base itself on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concerning the Arctic, take institutionalized cooperation in low-political fields such as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ak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s the path to promote China-Japan-ROK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avoid and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a Arctic threat theory."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nd promote Arctic co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countries.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国北极航线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3AZD084)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项目“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战略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14JDZS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长和;;中国的软权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2 程保志;;试析北极理事会的功能转型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国际论坛;2013年03期
3 张慧智;于艇;;朴槿惠政府的东北亚外交政策新课题[J];东北亚论坛;2014年01期
4 武心波;;“东亚变局”与“日本风险”及其外溢效应[J];东北亚论坛;2013年06期
5 张慧智;王箫轲;;中日韩合作伙伴关系新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4年03期
6 桂静;;韩国北极综合政策及其实施评析[J];当代韩国;2014年02期
7 王晨光;孙凯;;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论坛;2015年01期
8 肖洋;;排他性开放:北极理事会的“门罗主义”逻辑[J];太平洋学报;2014年09期
9 谭红梅;;美国重返亚太后韩美关系变化及对中韩关系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7期
10 郭培清;孙凯;;北极理事会的“努克标准”和中国的北极参与之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南;;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胡南;;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正反向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傅菊辉;;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政治资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5期
4 白云真;;体系·国家·社会·个体——中国外交的分析层次[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5 谭笑;刘炳香;;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比较[J];东南亚纵横;2010年10期
6 谭笑;刘炳香;;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评估[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03期
7 宋西雷;马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软实力战略选择[J];大庆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8 杨巧燕;;福柯的话语观及其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以1993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软实力的话语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9 陈鸥;;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10 唐慧云;;国内学术界中国软实力研究现状述评[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治国;日本参与国际环境制度的绩效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郭锐;东亚体系转型与中国大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道云;八国集团国际协调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超;说服战略与国际规范传播[D];外交学院;2009年
7 田建明;中国软实力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吴兵;身份与责任:中国国际责任观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10 孙豫宁;北极治理模式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鸥;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欢;中国软实力研究分析:兴起、视角与趋势[D];暨南大学;2010年
5 赵雷;合法性、话语权与外交软权力的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季芳;软权力视角下的日本对外援助[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赵林;中国先进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当代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怡;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软权力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9 任琳;从汉语言国际传播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孙莹;软权力视角下中国国际制度话语权的问题及出路[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缉思;;《美国市民社会研究》[J];博览群书;2005年11期
2 郭树勇;;新国际主义与中国软实力外交[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3 李秀石;;日韩关系的现状及其走势[J];国际观察;2009年02期
4 程保志;;北极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法律与政策层面的思考[J];国际观察;2011年04期
5 陈玉刚;陶平国;秦倩;;北极理事会与北极国际合作研究[J];国际观察;2011年04期
6 曹中屏;;近年来韩日关系状况及其评估[J];东北亚学刊;2012年05期
7 叶江;;试论北极事务中地缘政治理论与治理理论的双重影响[J];国际观察;2013年02期
8 程保志;;试析北极理事会的功能转型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国际论坛;2013年03期
9 桂静;;外大陆架划界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在北极的国际实践[J];法治研究;2013年05期
10 孙凯;张亮;;北极变迁视角下中国北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晓莉;“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纪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2 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4期
3 谢雪华;;关于全球治理的几个问题[J];湖湘论坛;2009年02期
4 赵海月;王瑜;;全球治理与和谐世界[J];理论与改革;2010年05期
5 王金良;;全球治理:结构与过程[J];太平洋学报;2011年04期
6 毛德松;;峰会外交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05期
7 张胜军;;全球治理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动态[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10期
8 俞可平;;全球治理的趋势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10期
9 唐纲;;参与全球治理的中等强国:一项现实议题的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2年08期
10 黄仁伟;;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新特点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机遇[J];当代世界;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赵隆;;全球治理的理念认知与模式更新[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3 王明国;;全球治理机制复杂性的兴起:挑战与反应[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4 吴永辉;;全球治理中国际标准的勃兴[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5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Byung-Hee Soh;;中国在设计新的与和谐的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许涛;;全球治理与中国战略的路径选择[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8 王义桅;;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9 盛睿;;全球治理中的中土关系[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10 Bertrand ATEBA;;非洲人看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丽纯;全球治理: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政治议题[N];学习时报;2009年
2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张伯里;把握全球治理态势 增强全球治理观念[N];人民日报;2010年
3 周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全球治理的前提是不带任何成见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报;2010年
4 张胜军;全球治理的三个特点[N];学习时报;2012年
5 高奇琦 杜欢 整理;全球治理的中国责任[N];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砖五国研究中心主任 G20研究中心主任 约翰·柯顿;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契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7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南方周末实习生 夏以华;“除了全球治理,没有其他方法”[N];南方周末;2012年
8 本报记者 陈博;积极推进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N];经济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汪闽燕;“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指数”发布[N];法制日报;2014年
10 笃行;全球治理需要中国的智慧和参与[N];中国贸易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段小平;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唐颖;全球治理中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D];外交学院;2010年
3 涂用凯;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张农寿;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6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论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刘忠平;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角色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琪煜;论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D];山东大学;2013年
4 弗雷德(Frederico Benedito Congolo);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与全球治理的重塑[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_g超;“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机制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D];外交学院;2005年
6 吴娟;全球治理与政府治理的互动及其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王媚;全球治理中的联合国[D];外交学院;2006年
8 姜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鹤;论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D];外交学院;2014年
10 刘森豹;多层次全球治理初探[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4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3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