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尼克松时期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1969-1972)
本文选题:尼克松政府 + 巴基斯坦 ; 参考:《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1969年1月,当尼克松上台成为美国第46届总统之时,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的政权正摇摇欲坠。巴基斯坦声势浩大的打倒阿尤布·汗运动最终使阿尤布·汗于1969年3月下台。代替阿尤布上台的叶海亚·汗上台伊始便宣布停止实行所有法律,实行军法管制。此时的尼克松政府是如何看待巴基斯坦这次政局变动?面对东巴基斯坦要求独立的呼声,以及巴基斯坦与印度不断升级的冲突,尼克松政府又是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和应对政策?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尼克松时期的1971年南亚危机和美国以巴基斯坦为跳板与中国进行秘密外交这两个问题上,而对尼克松时期美国的巴基斯坦政策进行系统研究的相对较少。笔者通过研究和整理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对巴外交档案、总统公开文件等史料,并结合西方学术界近年出版的相关论著及当事者回忆录,试图深入探讨1969-1972年之间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考察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先就冷战中美国在巴基斯坦的利益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概括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杜鲁门政府时期将其对巴政策定义为“友好,非联盟”。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后,通过一系列协定使巴基斯坦成为美国在亚洲重要的盟国。肯尼迪上台之后,美国的南亚政策由之前单一倚重美巴军事联盟转变为了同时援助印巴两国,这使得美巴两国在联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约翰逊政府时期,随着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其对南亚次大陆的兴趣也有所消退,美巴关系持续降温。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约翰逊政府采取了不介入的立场。 第二部分研究尼克松上台初期美国的对巴外交政策。尼克松政府上台初期,美国对巴基斯坦实行的是“善意的‘忽视’”政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1969年初巴基斯坦国内的政局变动持观望态度,实际上是对叶海亚·汗的上台持默认态度。其次则是基本延续了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对巴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的政策。尼克松政府之所以对巴基斯坦采取“善意的‘忽视’”政策,一是因为尼克松本人对巴基斯坦向来持有好感,二是因为尼克松上台之初南亚地区并非美国关注的重点,加之尼克松外交团队的不成熟,同时要应对当时其他更为重要的突发外交事件。因此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对巴基斯坦采取“善意的‘忽视’”政策,而这种政策只是暂时性的。 第三部分研究尼克松政府如何“求助”并“拉拢”巴基斯坦。随着尼克松政府亚洲新政策的出台,美国白宫将缓和美中关系提上了外交日程。尼克松政府注意到巴基斯坦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并希望借此打开通向中国的道路,由此尼克松开始“求助”并“拉拢”巴基斯坦政府。在这种背景下尼克松不得不考虑调整其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虽然遭到了来自国务院的反对,但是尼克松还是坚持增加对巴基斯坦的经济援助。同时将恢复自1965年中断的对巴基斯坦军事援助重新提上日程,最终美国出台了对巴“一次例外”军售政策。于此同时,为了表明对叶海亚·汗政府的支持,尼克松政府在1970年底巴基斯坦宪政危机中坚持站在叶海亚·汗的一边。 第四部分重点论述在1971年南亚危机中尼克松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偏袒”政策。1971年3月,东巴危机爆发,在这场危机初期,美国白宫虽然宣布与保持一种不介入的“超然”态度。但实际上美国这种“超然”态度正是对西巴基斯坦政府的一种变相支持,因为东巴人民联盟不可能抵挡得了西巴军队的军事镇压。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对东巴难民问题的解决,从而加强对巴基斯坦的经济援助。虽然美国白宫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决定暂缓对巴“一次例外”军售政策,但在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政策上美国白宫期望通过对叶海亚·汗的支持,实现东巴的政治解决。随着难民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中美秘密外交浮出水面,促使苏印结盟,南亚问题更加复杂化。为了防止印巴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白宫最终不得不停止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但1971年11月,第三次印巴战争还是爆发了。为了维持印巴均势,不使巴基斯坦被印度所肢解,尼克松决定“偏袒”巴基斯坦。为了达到“偏袒”巴基斯坦的目标,美国采取了各种办法,但终究无法避免巴基斯坦在战争中的失败。最后兼谈1971年南亚危机之后美巴关系的新发展。 第五部分分析影响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对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因素。在诸多因素之中,尼克松政府的新亚洲政策最为重要和直接。尼克松在公布尼克松主义之后,开始转变其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而此后不管美国是支持还是限制巴基斯坦,都是为了更好的为维持南亚均势服务。因为巴基斯坦同中国的特殊关系,以及南亚的特殊地缘政治。中、苏、印三国在美国制订对巴基斯坦外交政策之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尼克松总统以及基辛格对于当时南亚局势的分析和判断,以及此届政府独特的外交运作机制也对尼克松政府对巴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bstract]:In January 1969 , when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became the 46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 the regime of Pakistan ' s President , Ayub Khan , was shaking . His country ' s policy of Pakistan ' s foreign policy was being investigated by studying and sor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such as Pakistan ' s diplomatic archives , presidential public documents and the recent escalation of conflict with India . The author tried to probe into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U.S . government in Pakistan between 1969 and 1972 .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
The first part examines the U.S . government ' s foreign policy in Pakistan following the post - war U.S . government . First , after the Cold War , the United States made a simple analysis of Pakistan ' s interests , followed by a series of agreements that made Pakistan a " friendly , non - alliance " . After Mr . Kennedy came to the stage , the South Asia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became America ' s important ally in Asia .
The second part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s stance on Pakistan ' s policy of " good - faith ' neglect "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was the first to be a " good faith " policy of Pakista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The third part studies how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seeks help " and " collapses " Pakistan . The White House will ease the diplomatic agenda in the U.S . as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s new Asian policy comes . Mr . Nixon has to consider adjusting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Pakistan . In that context , Mr . Nixon had to consider adjusting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Pakistan . At the same time , Nixon had to consider adjusting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Pakistan . At the same time , Nixon had insisted on an exception to Pakistan ' s foreign policy . At the same time ,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its support for the Yahaya Khan government ,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stood on the side of Yehea Khan in the wake of the constitutional crisis in Pakistan at the end of 1970 .
The fourth part focused on the policy of " favouring " Pakistan by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in the South Asian crisis in 1971 . In March 1971 , the White House , while declaring and maintaining an uninterventionist " overran " attitude , w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Pakistan ' s military crackdown . But in November 1971 , the White House wanted to stop the military crackdown on Pakistan . But in November 1971 , the White House wanted to stop Pakistan ' s military repression . But in November 1971 , the White House wanted to " bias " Pakistan . In order to reach the goal of " favouring " Pakistan , the United States took various ways , but it was impossible to avoid Pakistan ' s failure in the war . At last , the White House discusse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after the South Asian crisis in 1971 .
The fifth part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 . ' s foreign policy toward Pakistan during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In many factors , Nixon ' s new Asian poli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rect . After Nixon ' s announcement of Nixon , Nixon began to shift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Pakistan . In addition , President Nixon and Kissinger mad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S . formulation of Pakistan ' s foreign policy . In addition , President Nixon and Kissinger mad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 s foreign policy on Pakistan ' s foreign policy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德斌;对峙中的缓和:70年代的美国对朝政策[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江雪茹;世界多样性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深层联系解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张熠;从第三次中东战争看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J];阿拉伯世界;2004年05期
4 张世均;;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原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侯明喜;论影响外交决策信息分析的若干因素[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陆水林;乾隆时期巴尔蒂斯坦(小西藏)与清朝关系初探[J];中国藏学;2004年01期
7 王仲春;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69-1979)[J];党的文献;2002年04期
8 侯松岭;论美国策动朗诺发动政变的原因[J];东南亚研究;1991年01期
9 王军;也论差猜时期泰国的印支政策[J];东南亚研究;2001年01期
10 刘建飞;政治文化对21世纪中美关系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穆占劳;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张玉夺;新干涉主义研究——以美国为中心[D];吉林大学;2004年
8 张爽;“美国至上”: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一种解读[D];复旦大学;2004年
9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刘利民;影响冷战后北约继续存续的决定性因素[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功荣;美国对外关系中的理想成分与现实因素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李艳;战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差异与共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4 余厚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苏关系变冷的原因及其对法国安全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原静;恐怖主义概念辨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宋立娟;当代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庄一召;论国家需要——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湘潭大学;2003年
9 张妍;美国对外政策决策中的新闻媒体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张志成;当代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起源探析[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48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4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