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张群调整中日关系的努力及其策略

发布时间:2018-04-16 13:05

  本文选题:张群 + 中日关系 ; 参考:《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1935年11月至1937年3月张群任外交部部长期间,面临着日本加紧侵华的巨大压力,日方不断进行挑衅,提出种种蛮横要求,并以这时期发生的反日事件为借口,进行刁难。张群一方面须及时处理这类具体事件,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政治外交的努力,对已处于剑拔弩张的中日关系进行整体的调整,以缓解、至少拖延中日冲突总爆发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张群表现出了其较具特色的对日外交理念,也采取了一些与其前任稍异的对日策略。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日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与严峻的形势看,张群这时期的外交应对还算是于艰难险恶之中守住了基本底线。
[Abstract]:When Zhang Qun was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from November 1935 to March 1937, he was faced with great pressure from Japan to step up its invasion of China. The Japanese side made incessant provocations, put forward various arbitrary demands, and took the anti-Japanese incident in this period as an excuse to make things difficult.On the one hand, Zhang Qun must deal with such specific incidents in time, on the other hand, he hopes to adjust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hich are already at loggerheads, through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efforts, so as to ease up, or at least delay the total outbreak of the Sino-Japanese conflict.In this process, Zhang Qun showed his characteristic diplomatic concept to Japan and adopted some different strategies from his predecessor.From the contrast of powe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1930s and the severe situation, the diplomatic response of Zhang Qun in this period was regarded as keeping the basic bottom line in the difficult and sinister.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梅州市东山中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外交思想研究”(11BZS04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829.313;K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鸣钟;试论1935、1936年中日会谈[J];民国档案;1989年02期

2 吴蓓;;中日交涉与张群对日外交策略[J];东北亚论坛;2007年02期

3 严如平;张群在1936年中日外交谈判中的强硬态度[J];民国春秋;1994年04期

4 蒋永敬;张群与调整中日关系[J];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02期

5 吴蓓;;张群对日外交观评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卫星;;二二六事件、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2 刘杰;;摇摆与孤立:“九一八”后美国远东政策的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李淑娟;“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处活动评析[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4 吴玉林;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策划者[J];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04期

5 袁成亮;;略论日本政府对九一八事变的“不扩大方针”[J];长白学刊;2011年03期

6 任志锋;;“九一八事变”后美国远东政策的历史考察[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7 曹选玉;日本军国主义与侵华战争[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潘一宁;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的文化政策及其对菲律宾和印尼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1990年03期

9 尹正萍;柳条湖事件为何提前发生?[J];党史纵横;1994年09期

10 黄文艺;东亚区域主义法律话语之考察[J];法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群;;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中国东北撤销治外法权问题研究[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2 徐康明;;意、德、日三国投降情况比较——四论日本的有条件投降及其影响[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3 黄伟;;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A];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4 王奇生;;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蒋介石的早年成长经历与个性特质[A];蒋介石的人际网络[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家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门、帮会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2 李洪锡;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领事馆警察机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3 韩永利;美国“先德后日”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D];武汉大学;2000年

4 田兴荣;北四行联营研究(1921-1952)[D];复旦大学;2008年

5 庞广仪;粤汉铁路早期历史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姚春海;日本总体战体制形成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刘建华;伪满协和会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齐百顺;日本占领时期“兴安省”经济统制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段智峰;蒋汪合作研究(1931-1938)[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鲍梦隐;黄河决、堵口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波;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干兆源;冀东走私与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2—1937)[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炎辉;日汪条约关系研究(1940-1945)[D];南京大学;2011年

4 张松;“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内部的对立[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秦伟;日本战时统制体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志强;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王向文;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焦土抗战”政策[D];中南大学;2005年

8 管尔东;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戏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新国;扩张与依附[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郭莹莹;日苏张鼓峰事件[D];延边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皓;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争论与亲英美派、亲日派的形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 ,崔宏刚;走近张群[J];税务纵横;2003年04期

2 立德;面对张群[J];税务纵横;2003年05期

3 声音;张群 我的好兄弟[J];税务纵横;2003年07期

4 钟华;张群养生[J];湖南文史;2004年02期

5 刘威威 ,曹国勇;铁骨丹心铸税魂——记全国税务系统“优秀税务工作者”张群[J];中国税务;2003年06期

6 马宣伟;;张群到台湾之後[J];四川文物;1987年01期

7 韩永适;;张群与抗战时期的川政[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高延萍;;民国高官张群:人生七十方开始[J];家庭医学;2009年10期

9 王炳毅;明哲保身的国民党政坛“不倒翁”张群[J];文史春秋;2005年10期

10 刘冰 ,罗忠福;张群华治部[J];中国职工教育;1997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秋丽;铁腿税官张群[N];光明日报;2003年

2 ;爱拼敢赢争第一[N];中国保险报;2007年

3 李辉 高占峰;群众的“福星”[N];衡水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陈格葛;张群云:让我记住的中国设计师不多[N];中国纺织报;2010年

5 陈忠勇 徐娟;倾心造林十五载[N];西安日报;2004年

6 通讯员 田瑞生邋石继征;丁赞富 张群:联手破解企业融资难[N];人民代表报;2007年

7 蒲昭和;张群的养生致寿观[N];中药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袁晓婕;寒冬里,爱的暖流在涌动[N];南通日报;2008年

9 见习记者 李娜;开展专项整治 消除安全隐患[N];益阳日报;2008年

10 李静雯;留美学人分享成功经验 回国创业必须具备四要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本文编号:1759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59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b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