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盐铁论》对外关系辩论与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8 19:33

  本文选题:盐铁论 + 中国古代外交思想 ; 参考:《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摘要】:本文由思想史路径梳理探讨《盐铁论》中的对外关系理念,以期拓展当前有关中国古代战略与外交思想讨论的视野。《盐铁论》成书于帝制中国儒术"经学时代"的形成期,直接反映了实际的政策辩论过程。"盐铁"辩论中大夫与贤良文学的交锋大量涉及了对外关系与对外战略。其中,御史大夫强调夷夏大防,主张通过武力来消除威胁,保障安全,认为采取进攻战略能够获得更大利益,反对和亲政策。贤良文学则从文明标准认识夷夏之分,认为应当通过施行德政来归化外夷,他们强调进攻性战略无利可图,扰乱国内秩序,认为和亲是更有效的办法。相关言论既是对此前时代对外关系思想的援引借鉴,又同其时代环境有着密切关联。盐铁辩论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在被统治者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展现出儒法合流、王霸杂糅的特征。《盐铁论》说明中国古代一般战略思想有其历史内在的复杂性,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思想有必要将思想史路径重新"找回来"。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theory of salt and iron from the way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order to expand the view of the current discussion on ancient Chinese strategy and diplomacy. The theory of salt and iron was written in the period of 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Confucian classics in imperial China.It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actual process of policy debate. "In the debate of Yan tie,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virtuous literature involved a great deal of foreign relations and strategies.Among them, the imperial doctor emphasized the Yi Xia big defense, advocated to eliminate the threat through the force, guaranteed the security, believed that the attack strategy could obtain the greater benefit, opposed to the pro-friendly policy.Xianliang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understands the division of Yi Xia from the standard of civilization and thinks that it should be naturalized by virtue and politics. They emphasize that offensive strategy is unprofitable, disturb the domestic order, and think that harmony with relatives is a more effective method.The related comments are not only a reference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thought of the previous era,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its era environment.The debate on salt and iron reflects the vari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rocess of the ideology of the rulers, and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law and the hybridity of Wang Ba. The theory of salt and iron shows that the general strategic thought of ancient China has its inherent complexity in history.It is necessary to find the way of thinking history again after studying the thought of ancient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中国参与国际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塑造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EGJ001) 上海市教委2013年度“晨光计划”项目“国际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变迁机制与中国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CG14)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创新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QN13)的支持
【分类号】:D829;K23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少军;;中国的战略文化[J];当代亚太;2009年01期

2 朱中博;周云亨;;中国战略文化的和平性——《文化现实主义》再反思[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3 朱中博;汪宁;;《盐铁论》与中国古代战略文化[J];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04期

4 杨倩如;;对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思考——兼评《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其启示》[J];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03期

5 时殷弘;;武装的中国:千年战略传统及其外交意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6期

6 石斌;思想史视野与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理论[J];史学月刊;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绪胜;;墨家:显学的式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孙文阁;西汉陵县简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汪春泓;;关于《史记·五宗世家》之“河间献王”事迹疏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李峰;;宣帝弊政及对西汉后期政局的影响[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5 郭友亮;;西汉梁国经济发达的原因及表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4期

6 李朝虹;;古代梓、楸考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尚学锋;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李山;汉儒《诗》说之演变——从《孔子诗论》《周南·汉广》篇的本义说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徐彩桐;刘占鲁;;论中国封建社会习武者人格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田延峰;佩剑风习流变及文化内涵[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郝建平;;汉代统治思想变迁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马作武;马腾;;春秋决狱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王翔宇;;美国战略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以“责任规避”为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周厚虎;;美国霸权战略中的软实力要素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柯镇昌;战国散文文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诂》词_Y训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继刚;汉灵帝鸿都门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9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龙大轩;汉代律章句学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白雪松;汉武帝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D];南昌大学;2010年

5 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文婷;试论西汉初期政论散文风格的形成与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玉峰;秦汉时期儒生的命运与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迎春;论秦的标准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宝会;《战国策》“拟托文”文学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10 杨婷;霍去病与匈奴的战争[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曾令勋;;60年来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创新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5期

2 蔡拓;;中国大战略刍议[J];国际观察;2006年02期

3 冯惠云;;防御性的中国战略文化[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4期

4 蒋兆成;;揭穿“四人帮”影射史学的极右实质──剖析梁效黑文《读〈盐轶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2期

5 叶自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中国视野[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时殷弘;;中国历史之中的连续和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进;;莱国与周边国族的关系[J];东岳论丛;2010年03期

2 李军;;晚唐五代肃州相关史实考述[J];敦煌学辑刊;2005年03期

3 丁贞权;;杨吴与中原王朝及周边割据政权关系述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张儒婷;;辽代对外关系中的南京[J];现代交际;2011年05期

5 张利;;嘉靖年间明朝对安南危机的处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陈静;;论清代外交关系变化在对外文书文种上的体现[J];文教资料;2009年18期

7 刘大伦;;略论古宋国的地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8 郭威白;;论广州在宋代对外关系中的作用——并就“熙宁十年三佛齐注辇国‘朝贡’问题”与戴裔煊先生商榷[J];学术研究;1962年06期

9 刘扬;刘永兴;;略论洪武朝的对外关系——质疑“厚往薄来”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陈秋雨;;《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节教案[J];历史教学;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黄时鉴;;元代的对外政策与中外文化交流[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2 逄振镐;;莒国史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韩毅;;《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出版[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贞平;;唐高祖、太宗两朝外交思想初探——以“德”与“义”为中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5 朱亚非;齐廉允;;论郑和的外交成就[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朱巍;陈蓓蓓;;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印交往[A];“睦邻友好”郑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高扬文、陶琦主编《戚继光文集》出版五种[A];中国明史学会通讯(第5期)[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俞晓颖 实习生 沈锡敏;60余万字学术专稿《越国史稿》昨首发[N];绍兴日报;2010年

2 记者 金强;岭南宋史研究会酝酿成立[N];南方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吕英亭;宋朝涉外法律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2 周加胜;南汉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党为;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冬青;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D];复旦大学;2005年

6 沈明春;北宋时期东亚区域体系的转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邓昌友;宋朝与越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承婷;盛唐对外关系及其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晨;中国传统的王霸观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李登峰;明朝洪武年间的对外关系[D];暨南大学;2003年

4 董知珍;洪武永乐时期明朝与西域诸国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崔北京;南汉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林杏容;明代通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朱文;西汉派外使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加志;司马光的华夷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朱欢勋;明代外交管理机构述略[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雪海;宋元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发展[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769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69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7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