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的荷兰-印尼-中国贸易与多元文化交流
本文选题:—世纪 + 荷兰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欧亚新航线在16世纪开辟以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了西欧,给东西方贸易与多元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在17—18世纪的东西方贸易与多元文化交流中,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立足印尼的爪哇尤其是巴达维亚(雅加达)与中国开展贸易,巴达维亚(雅加达)在17—18世纪的荷兰—印尼—中国贸易与多元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贸易承载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开启了荷兰—印尼—中国贸易与多元文化交流尤其是荷兰与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的进程。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荷兰人在促进中国与西欧的物质文化交流、把大量茶叶和瓷器输入西欧、影响西欧人的社会生活以及介绍当时的中国国情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交往性质和方式的局限以及制度、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隔阂,当时荷兰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精神文化的交流相当有限,尽管荷兰人对中国已有比较多的了解,荷兰在文化上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国度。
[Abstract]:After the opening of a new Eurasian route in the 16th century, the traditional maritime Silk Road extended to Western Europe, bringing new vitality and content to the East-West trade and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trade and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the 17-18 th century, the Netherlands, a new capitalist country in Europ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is that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s based in Java, Indonesia, and in particular Badawi (Jakarta) trade with China. Badawi (Jakarta)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utch-Indonesian-Chinese trade and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17-18 th century.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this trade carried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opened the process of the Dutch-Indonesian-Chinese trade and multicultural exchange, especially between the Netherlands and China, from the 17th century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Dut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Europe, importing a large amount of tea and porcelain into Western Europe, affecting the social life of the people of Western Europe and introducing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at that time.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nature and mode of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and gaps in systems, culture, language, and so on, at that time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Netherlands and China was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and the exchange of spiritual culture was rather limited. Although the Dutch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the Netherlands is culturally a strange country for the Chinese.
【作者单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F752.9;D81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晋斌;;论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特点及现实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刘华杰;;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张志明;;安徽农村内生工业化的现实意义及其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5 汤凌飞;;论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时代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施琴;;世博会举办地变迁的地域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04期
7 李学民;二战后初期东南亚华侨爱国民主运动辩析[J];八桂侨刊;2002年04期
8 郑崧;;结构调整与非洲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9 张萌;付涛;;环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杨骐铭;;从GDP看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维栋;;和谐发展与技术创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董国辉;;初级产品出口与阿根廷的早期现代化——拉美独立运动爆发200周年的反思[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力;;发展的困境与文化选择的关键性[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陈孝华;;闽籍华侨与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论文专辑[C];2003年
5 ;第三章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A];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C];2005年
6 于维栋;;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现代化互动[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于维栋;;文化与现代化[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的挑战与前景[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于维栋;;世界现代化300年的回顾和展望[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曾昭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成功率论纲[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锋;主权财富基金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蒲晓晔;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王建红;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卫铭;论日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马利军;产权、政府、开放: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体制因素[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3 李杨;“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硕;从《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欧文化差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冀强;赛里斯:一个称谓的文化史[D];南京大学;2011年
6 何成;晚清澳门鸦片烟膏专营研究(1851-1911)[D];暨南大学;2011年
7 高寅;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玲;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国庆;西方消费经济思想与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冯银河;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精细化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美珍;;融合与共生:从多元文化看校园和谐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06期
2 邱仁富;黄骏;;少数民族农村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J];理论探索;2007年01期
3 陈刚;;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周阳;黄向阳;;大学生多元文化认同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传承;2008年14期
5 翟雪松;王光照;;浅析21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8期
6 德全英;;现代认同、多元文化与公民理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04期
7 马德普;常士,
本文编号:1792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9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