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缅边界谈判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6 07:17

  本文选题:中国 + 缅甸 ; 参考:《外交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陆上国境线约有18000多千米,有15个接壤国家。中国与这些国家多少都存在边界问题。产生边界问题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上,中国传统疆域观念使封建王朝统治者对边界划分并不重视;客观上,近代中国国力衰微,对边境地区控制放松使部分地区脱离政府管辖,西方列强的侵略也使中国由于签订不平等条约失去大量领土。《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这一条约对解决中国与其他邻国的边界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同时,中国通过这一案例,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维护了中国周边稳定,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在中缅边界谈判直至最后达成条约的过程中,中国受自身外交政策,缅甸对华政策,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做出了实质性让步。这一让步作为先例使中国在之后的边界谈判中失去一定优势。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应该有更符合自身国际地位的方式来解决未定界问题。因此,对中缅边界谈判进行研究,或许会为处理其他边界问题带来一些启示。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were more than 18000 kilometers of land borders and 15 bordering countries. China has some border problems with these countri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for boundary problems. Subjective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 of territory made the feudal rulers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demarcation of the border. Objectively, the decline of modern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relaxation of the control of the border areas made some areas out of government jurisdiction. The aggression of Western powers has also caused China to lose a great deal of territory because of the signing of unequal treaties. The China-Myanmar Border Treaty was the first border treaty signed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is treaty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of how to solve the border problem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neighboring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is case, China has made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widely accepted in the world. It has maintained stability around China and provided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process of Sino-Myanmar border negotiation until the treaty was finally reached, China finally made substantial concess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ts own foreign policy, Myanmar's policy towards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is concession set a precedent for China to lose a certain advantage in subsequent border negotiations. With China's increasing national strength, China should have a more consistent international status to solve the undetermined problem. Therefore, the study of Sino-Myanmar border negotiations may bring some enlightenment to other border issues.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822.333.7;D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丹;;中苏(俄)边界谈判中的黑瞎子岛问题述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合辉;张毅;曹一冰;;辅助边界谈判划界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2 阚荣举;林中洋;;云南地壳上地幔构造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3 张超;;日寇投降前溧阳县后周区工作纪实[A];老兵话当年(第十辑)[C];2006年

4 张肇诚;王贵宣;郑大林;;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张峗;;谢本书云南边疆民族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于志鸿;张庆松;;某含铍花岗伟晶岩初步研究报告(1960)[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7 张文茹;;大国的复兴:中俄共建“战略协作伙伴”[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丁明;;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1989—1992年中苏(俄)关系简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郭建斌;;路与时空政治——以独龙江为个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力;中国边界谈判50年[N];南方周末;2005年

2 ;中越举行第十一轮政府级边界谈判[N];人民日报;2004年

3 黄海敏;中越政府边界谈判代表团举行团长会晤[N];人民日报;2007年

4 ;中越举行第十三轮政府级边界谈判[N];人民日报;2007年

5 斯瓦兰·辛格 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 胡勇 译;中印边界谈判为何如此复杂?[N];东方早报;2009年

6 黄信;李金早会见中越政府第13轮边界谈判代表团[N];广西日报;2007年

7 ;中越边界谈判政府代表团团长会晤[N];人民日报;2006年

8 ;中越政府边界谈判代表团在京会晤[N];人民日报;2007年

9 孙天仁;印尼东帝汶拟明年初完成边界谈判[N];人民日报;2007年

10 ;中印边界谈判没有最后期限[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海霞;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马富英;中俄关系中的边疆安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唐金权;20世纪60年代中国国家安全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超;中缅边界谈判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朱向春;试论影响中缅、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因素[D];北京大学;2007年

3 温毅;中俄边界问题:争端、谈判与解决模式[D];山西大学;2010年

4 陈俊;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印边界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张海誉;中印边界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于红梅;中印边界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7 黄勐;中印藏南领土争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黄超;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模式[D];外交学院;2010年

9 白璐;试论非洲国家的边界冲突[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卢俊德;印占中国领土东段地区历史及现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05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05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a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