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军控的动力考察——以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为例
本文选题:世界政治 + 核军控 ; 参考:《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核军备的发展与竞争给这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控提出了紧迫性。尽管美苏在核威慑、核军控的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分歧,但双方共享对避免核战争、实行核军控的共同利益的观念或认知。这是它们在控制战略武器问题上合作的前提,并在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及其成果中体现出来。然而,战略武器谈判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随着美苏战略态势的消长、新武器技术的发展和各自的军事及政治需要,美苏共享的核军控观念和认知不断演进。利益、观念与理性选择在此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核军控合作的发生。
[Abstract]:During the Cold War,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on of US and Soviet nuclear armament put forward the urgency for these two superpowers to carry out nuclear arms control.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uclear deterrence and nuclear arms control, the two sides share their views or understandings on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avoiding nuclear war and carrying out nuclear arms control. This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ir cooperation on strategic arms control and is reflected in start I and its results. However, strategic arms negotiations are not conducted in a vacuum. With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 strategic pos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weapons technology and their respectiv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needs, the concept and cognition of nuclear arms control shar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re constantly evolving. Interests, concepts and rational choices are closely linked and interacted in this process, and together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of nuclear arms control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D81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飞;;美国杜鲁门政府原子能文官控制机制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石强;张箭;;论苏联解体后的“核遗产”及核扩散危机[J];东北亚论坛;2008年04期
3 夏立平;论构建新世纪大国战略稳定框架[J];当代亚太;2003年02期
4 周学海;逻辑·政策·现实——核威慑理论与美国导弹防御计划[J];国际论坛;2000年05期
5 唐世强;变化之中的俄联邦核战略[J];国际论坛;2002年01期
6 卿文辉;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演变[J];国际论坛;2003年03期
7 王福春;印度:南亚核危机的始作俑者[J];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04期
8 张彦伟;;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与中苏交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01期
9 蔡华堂,孟江虹;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维护[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储召锋;;浅析核武器在美国有限战争中的角色[J];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2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恒阳;美国不扩散出口管制政策分析[D];外交学院;2006年
4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5 宫旭平;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研究(1947—1969)[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侯锐;美国战略核导弹历史与冷战进程研究(1945-1968)[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章节根;印度的核战略[D];复旦大学;2007年
8 郑飞;北约核分享制度:变迁与管理(1954-1966)[D];复旦大学;2007年
9 纪胜利;美国对芬兰政策研究(1945-1960)[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奇琦;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威;20世纪60年代初英法核外交探析(1960-1962)[D];南京大学;2011年
2 郭寅歌;探析美国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D];南京大学;2011年
3 巩鹏飞;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联邦德国的核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莉;毛泽东与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核战略演进动因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5 施文肖;冷战后俄罗斯核战略调整及其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6 王雪;冷战时期软势力范围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燕;赫鲁晓夫时国际主义路线的调整[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高萍;核武器扩散的伦理考量[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孙珊珊;冷战后美国核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胡石磊;论冷战时期基辛格的核战略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2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52631.html